Your browser (Internet Explorer 7 or lower) is out of date. It has known security flaws and may not display all features of this and other websites. Learn how to update your browser.

X

 


談疤痕治療趨勢與展望

外科教授 郭耀仁

 

在受傷或術後的傷口,或違反我們正常皮膚紋路方向,甚至燒燙傷的傷口,若照料不當,除了不美觀外,在癒合過程中有搔癢、疼痛,甚至感染潰瘍,造成「醜形疤痕」。若不幸產生疤痕攣縮,而引發功能運動障礙。有些患者因體質關係或受傷於特定部位,形成所謂「肥厚性」疤痕 (hypertrophic scar )或醜形「蟹足腫」(keloid)。部份症狀令患者不勝其擾,而上門求診。

今天主要針對疤痕形成學理,常見問題治療及未來趨勢,以及我們團隊相關臨床經驗及基礎研究做一簡單報告分享。

 

A. 疤痕形成:皮膚在受傷後組織須經過發炎期(約3天)、增生期(約3週)至修復期(數月至一年)的過程。因此在這段黃金期須積極治療以降低疤痕的產生。

 

B. 拆線或傷口癒合後如何傷口照護避免疤痕產生:治療原則主要為加速傷口從增生期到修復成熟期,縮短療程比較不會有疤痕形成。一般簡單照料方式:

1.    針對患部貼美容膠帶3~6個月,並局部按摩、穿彈性衣。

2.    疤痕若在臉部則須加強防曬及保濕工作,以避免反黑效果產生。

3.    矽膠片(silicon sheeting)或除疤凝膠silicone gel (Dermatix , Polyxal ) 使用。

4.    藥物局部塗抹治療,如除疤修復霜等產品。

5.    雷射治療: 如染料雷射加速疤痕淡化,近來飛梭雷射磨皮對於痘疤及不平整疤痕可以達成有效治療。

6.    局部修疤手術(W型或Z型修疤術)。

 

C. 醜形疤痕治療:若不幸有醜形疤痕,應先區別為肥厚性疤痕或蟹足腫。臨床外觀上,蟹足腫會長出傷口周圍,但常需病理切片才能最後正確診斷。對於蟹足腫,目前尚無絕對治療有效方法,一般仍以局部類固醇疤痕內注射,染料雷射及局部疤痕內手術、矽膠片或除疤凝膠使用為主。其他包括放射治療、免疫療法、抗腫瘤製劑、飛梭雷射等亦有報告,但臨床運用仍須評估。

    總之,二十一世紀疤痕治療原則為「預防勝於治療」,我們從瞭解疤痕成因進而治療疤痕,經由適當衛教宣導及治療方法,嘉惠病患。

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