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團隊
疼痛科介紹
醫療服務
教學活動
麻醉QA
高醫麻醉科
facebook粉絲團
----
高醫麻醉科
手術室的 隱形天使影片
 
     
 

 

|

簡介

|

歷史回顧

|


本科成立於民國54年,除醫師與護理師之人力外,並擁有各種高級麻醉機及尖端的監視設備,提供全身麻醉、硬膜外麻醉、靜脈麻醉等以及術後止痛之服務,保障病人安全與醫療品質。
民國56年,在國內首先成立疼痛診療科(Pain Clinic),利用麻醉之各種智識與技術,藉著藥物及各種神經阻斷術與中國固有之針刺來治療疼痛和交感神經性疾患,是國內創設Pain clinic之發源地。

本科除醫療服務外,並有學生見習與實習醫師之教學,以及本院住院醫師及接受院外醫師之麻醉訓練,培育優秀麻醉醫療人才,並積極發展有關麻醉之研究工作,同時參與學會各項繼續教育與研討會,提昇醫療層次。

104411日高醫麻醉科特舉辦成立五十週年的慶祝活動,邀請各界先進與科友齊聚分享麻醉領域的發展趨勢與心得。

歷屆麻醉科主任
  • 55.08-79.07 曾清楷教授
  • 79.08-94.05 湯兆舜副教授
  • 94.06-98.07 朱光興副教授
  • 98.08-迄今 程廣義教授
▲Top

一、早期人力

 

早期台灣並沒有專業的麻醉科及麻醉醫師,一般皆為外科醫師兼職執行。但是隨著時代的演變,病患的增加及醫療技術
的進步,各科所做的醫療領域不斷增加,手術也隨之複雜化,才逐漸突顯出麻醉醫療品質的重要性。
麻醉科正式有名份之前,高醫最早的麻醉相關人力主要為外科的翁廷銓教授,郭宗波教授夫人洪桂玉副教授,以及不久後
移居美國的劉德昭醫師,與當時為外科講師的麻醉科大家長-曾清楷醫師。那段期間,除了這四位醫師的協助,許多在高
醫的手術都是由一位外科醫師執刀,另一位外科醫師做麻醉。
民國54年,外科沈柏青醫師轉入麻醉科總住院醫師(CR),高醫麻醉科始有正式名份。同年,麻醉科的大家長曾清楷醫師也
於台大麻醉科完成正式受訓。
民國55年,沈柏青醫師赴日本九州大學繼續外科深造,曾清楷醫師則以武田獎學金赴京都大學進修,並於留日期間與大阪
醫科大學麻醉科教授兵頭正義共同成立關西地區之第一所疼痛診療科(Pain Clinic)。   
民國56年,曾清楷醫師於大阪醫大順利取得博士學位返國,轉回高醫任職麻醉科副教授,同時擔任第一位麻醉科主任,並於民56121日於高醫創設了台灣第一所疼痛診療科(Pain Clinic),並開始有正式的住院醫師訓練,接受麻醉科完整住院醫師訓練的第一位為陳淑理醫師,其次是李金郎、湯兆舜、莊奈美、黃純德、周笑華、蔡銘雄、葉華婉、葉宏軒、羅木寰、蔡蓮貴、吳誠光、徐詠瑜、李林深、方孝悌、黃勝仁、朱光興、余廣亮、吳淑敏、程廣義、曾瀧永、陳俊道、許崇廉、陳莉娟、陳欣志、葉南陞、楊上毅、李宗興、程士榮等29名。   
此外,基於當時科內人力不足之因素,以及高醫身為教學醫院的訓練責任,院內有外科、骨科、婦科、牙科、泌尿科、耳鼻喉科等約50名醫師先後至本科做短時間的輪訓,同時也接受院外醫院之醫師及護理師之代訓。

二、醫療特色  

 

 

1.應用硬脊膜外麻醉法、提倡低流量麻醉法
在麻醉方法中,本科以曾清楷教授大力推廣之硬脊膜外麻醉法最具特色,可對人體的頸椎,胸椎或腰椎實施硬脊膜外神經阻斷,此麻醉法既簡便又安全,不但可減少許多因使用全身麻醉所造成之合併症,也解決了手術室內之麻醉藥味瀰漫的空氣污染現象。國內最早引進此法,實施個案最多並應用最廣的正是高醫麻醉科。
另外,曾教授也積極倡導低流量麻醉法,成為國內麻醉學之特色。往後各院只要聽到低流量麻醉、硬脊膜外麻醉、不使用笑氣,和不使用肌肉鬆弛劑拮抗劑的,就曉得是由高醫麻醉科來的。

2.全台第一個疼痛門診
民國56121日,曾清楷教授成立了全台灣第一個疼痛診療科(Pain clinic),利用麻醉之各種知識及技術開始為廣大的患者服務。藉由藥物及神經阻斷術配合中國傳裝針灸治療,此種合併中西療法之技術成功治療了臨床各種疼痛,交感神經性疼痛以及癌症疼痛之控制,造福了無數病患,亦為高醫特色之一。

三、環境異動及教學研究

 

麻醉的工作場所隨著開刀房的遷移改變,最早開刀房在學院第二棟樓下靠西側,雖然設備較為簡陋,但科內依然趣事不斷,十分令人懷念。尤其是那時冷氣不夠冷,天氣熱時科內同仁只好將大冰塊放在大浴盆中吹電扇降溫,畫面相當有趣。另外,當時乙醚(Ether)為主要的揮發性麻醉氣體,因此整間手術室時常瀰漫濃濃的乙醚味,可算是本科當時的特色,開刀房的護士甚至還用它來擦拭器械呢!
民國59年,附設醫院南棟完成,麻醉科移入有七間手術室的院廈,總算是有了較好的工作環境,不過中央系統供應不佳,空調依然得仰賴窗型冷氣機。當時的麻醉科值班室是與外科及泌尿科共同使用三樓的外科病房,但最後由於不方便以及成本的分攤,還是將之歸外科使用。
民國61年,有鑑於早年麻醉科醫師下班之後,晚上的急診刀麻醉仍由外科醫師自行執行之麻醉品質不均,曾清楷教提出麻醉科醫師參與值夜班的服務,從此麻醉之專業全權交由麻醉醫師執行。
民國62年,麻醉科開始參與外科的討論會,住院醫師慢慢增加後,麻醉科也分發Intern實習及Clerk見習,並逐漸有了自己的晨會,討論會與病房迴診等。目前擁有28間現代化手術室以進行各項手術之麻醉,已能充分提供學生及住院醫師之麻醉訓練與實習。值得一提的是,科內貫徹每位預定手術病人需於手術前接受麻醉前照會迴診與病情討論,以保障病人之安全與達成教學之職責。
民國68年設立了恢復室,由於早期使用乙醚麻醉,恢復時間較慢、口內分泌物多,時常有動完手術正要將病人送回病房時病人便發生呼吸困難的問題,又急忙送回來急救的狀況。恢復室成立後,科內人員便可在順利接刀不塞車的情況下,又有空閒照顧及監控術後要恢復麻醉之病人。
在課堂上,麻醉學科有醫學系五年級,學士後後醫學系三年級及牙科學系四年級各一學分及實習醫師與實習醫學生之臨床實習,同時亦支援相關學科之協同教學。

四、引導麻醉醫學會之發展與疼痛醫學會之創立

 

民國72年,曾清楷教授受託擔任麻醉醫學會理事長,湯兆舜副教授兼總幹事,任內時將「麻醉學家」正名為「麻醉專科醫師」,落實專科醫師之規範。並將「麻醉學雜誌」之內容排版與編輯進行大改革,使其轉變為一本美觀又有水準的學術雜誌。
民國78324日,在曾清楷教授的號召之下,全台醫學菁英一同成立了中華民國疼痛醫學會,曾教授擔任首任理事長,湯兆舜副教授為理事兼秘書長,為服務廣大群眾,並發行「疼痛醫學雜誌」,致力推動疼痛的臨床研究發展。初期之創立極為辛苦勞累,一切皆須從零開始。而如今疼痛醫學已備受重視,學會亦薪火相傳,相信後輩不會忘記前輩的努力,一定能夠青出於藍,將疼痛醫學會更加發揚光大,為所有需要的患者們繼續努力。

  繼承前輩理念,努力不懈

 

麻醉的醫療專業是由於時代的進步及環境之改變所促成,感謝過去所有參與本科之發展及推廣的夥伴,沒有他們的努力與付出,就不會有現今的高醫麻醉科。也希望現在與將來的夥伴們在了解今日成就的艱辛後,能繼承前輩的理念,繼續為麻醉醫學的研究與教學付出,繼續努力、繼續進步,為高醫麻醉科寫下更多的傳奇。尤其感謝於麻醉科的大家長曾清楷教授於麻醉與疼痛醫學39年來的貢獻,其付出與心血將永遠為後輩所傳承與懷念。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