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導管治療缺血性心臟病

心臟血管內科   許栢超 主治醫師   林宗憲 副教授(100年5月)


診斷缺血性心臟病除了靠臨床症狀外,醫師還會借助運動心電圖或核子醫學心臟灌注等檢查來輔助診斷,若檢查高度懷疑病人有心臟血管狹窄或是藥物治療失敗,則會建議心導管檢查。心導管檢查是心臟科常見的侵襲性檢查,其危險性小於千分之一。病人於局部接受麻醉後,經由手臂或大腿動脈將導管送至心臟血管中,注射顯影劑使心臟的冠狀動脈顯影,如此就可了解血管狹窄的位置及嚴重程度。

心導管檢查除了診斷疾病外,亦可用來治療。醫師會依據血管攝影結果,來決定治療方式。若病人狹窄顯著且適合心導管治療,則醫師會執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性治療(PCI)。PCI包含了氣球擴張術(PTCA)以及支架置放術(Stent)等處置。但是若病人的狹窄位於左主幹動脈或糖尿病病人有廣泛的三條血管病變,則冠狀動脈繞道手術(CABG)是較好的治療方式。

PCI不需開刀,其危險性小於百分之一。醫生將鋼絲導線(guidewire)穿過狹窄部位,再利用氣球擴張術將冠狀動脈管腔擴大來改善血流。但若效果不佳時醫師可進一步置放血管支架。支架可對血管壁提供支撐以減少氣球擴張術後血管突然阻塞或日後再狹窄機會。一般而言氣球擴張術六個月後同一狹窄部位發生再阻塞的危險性約40-50%,置放無塗藥支架可將再阻塞的危險性下降至20-30%,而塗藥支架(Drug-eluting Stent, DES)可將日後血管再狹窄機會大大的降低到小於10%。目前健保對氣球導管及在特定情況下的血管支架有給付,藥物支架目前健保是沒有給付的。

心導管是相當安全的檢查,病人在心導管進行的過程中幾乎不會有太大的不適感。病患在整個治療過程中,只有局部麻醉,都保持清醒,且大多可在一至兩個小時內完成氣球擴張術或合併血管支架的置放。大部分病患術後在醫院觀察一至兩天後即可出院。而做完心導管治療後病人仍需依照醫師的處方規律服藥並少吃高膽固醇食物,戒煙,規律運動,控制血壓及血糖,如此也可減少血管再狹窄的危險。

而針對目前大家所關心的醫療輻射相關議題上,一年內輻射劑量在0.1-30毫西弗可視為是「安心程度」的範圍,而輻射作業人員每年的安全輻射劑量則是50毫西弗。心導管檢查之輻射劑量約3到8毫西弗,劑量會隨著檢查治療時間多寡而有所增減,且通常一年內少有會超過兩次以上的心導管檢查,因此不需要太過於擔憂。反倒是每天若抽30支(一包半)的香菸,等於每年吸進13毫西弗劑量,再加上抽菸本就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對身體又有諸多壞處,奉勸還是早戒菸為妙。

回 本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