輻射污染與食品安全管控

營養部   黃孟娟 主任(100年5月)


此次日本核災汙染區域位於福島縣海岸中部位於本州島東北,輻射物質可藉由下雨雪或隨風向,由大氣中降到地面。故在種植在戶外之水果蔬菜表面、輻射物質由土壤轉到農作物中或轉到動物體內、或由雨水進入河流或海洋而進入海鮮魚類體內,皆可間接使食品遭受污染。而輻射物質對健康的危害取決於其射線核素類別及釋出劑量。此次日本核災,射線核素類別主要為放射性碘(碘-131)及銫(銫-134、銫-137)。放射性碘屬主要汙染物,半衰期僅8天,食入會在體內蓄積,特別在甲狀腺,有可能增加甲狀腺癌風險;放射性銫因半衰期長,在環境中可能殘留多年,對食品生產安全影響較長遠。依國際慣例,輻射污染區域之農產品是不得採收及捕撈,在確認受到嚴重污染的地方 (如此次福島核災),需要考慮採取多種中長期措失,如︰避免食用或販賣當地生產的牛奶或蔬菜及屠宰動物、避免食用與採收當地水產動植物(魚貝類、藻類)以及野生食品。

根據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食品藥物消費者知識服務網)公佈世界衛生組織(WHO)對食品受輻射影響的說明訊息顯示,並沒有其他國家生產的食品也遭受到日本核災的放射線汙染。對於核子災變事故造成的國際食品安全問題,由聯合國糧農組織 (FAO) /WHO聯合食品法典委員會公告食品中輻射物質含量之限制,各國政府須按照事故之等級訂出食品在管轄範圍內之監控及販售準則。目前台灣食品藥物管理局除逐批查驗日本輸入之食品(生鮮及冷凍蔬果、生鮮及冷凍水產品、乳製品、嬰幼兒食品、礦泉水、海草類),也抽驗日本包裝食品,若檢測輻射值超過我國「食品中原子塵或放射能污染安全容許量標準」,除不得輸入外,且需受到監控銷毀,以保障人民健康。針對市面上販售的日本產品監測結果,可至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輻射偵測中心查詢。

台灣食品藥物管理局與原子能委員會對日本輸入的食品已有輻射污染監測機制,民眾無須過度憂慮,但可隨時注意其監測報告。而在食物採買清洗原則部份,若購買由日本進口之植物類,而擔心輻射污染,表面受污染,可藉由完整洗滌及去皮,去除附著表面之輻射微粒。而選擇台灣國產農作物是最佳的,一方面作物受到輻射微粒污染較無疑慮,又可達到減碳環保。在海生魚貝類的食用疑慮,台灣食品藥物管理局目前已採取逐批查驗,若仍有疑慮,可選擇台灣當地養殖魚或他國進口魚貝。目前美國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http://www.fda.gov/NewsEvents)不認為海生魚貝類食用會造成人體大量受到輻射污染,原因可歸納以下幾點:1) 很少或幾乎沒有魚的捕撈活動在反應爐附近進行;2) 水可作為一個重要阻隔物以及稀釋劑;3)一些放射性同位素衰變迅速 (如: 碘-131);4) 美國FDA對日本進口食品訂有監測規範。美國FDA也認為,雖然銫-134半衰期為2年,銫-137為30年,但這些放射性核素進入生物體後由生物體排泄,不會永久堆積在魚貝類體內。FDA也提到因美國離發生事件地點距離較遠,發生輻射污染的機率相對較低。

此外,也要提醒民眾,均衡飲食的攝取,多多攝取國產之蔬果五穀及畜漁產產,每週至少150分鐘之運動,多多搭乘大眾運輸工具,除了維持大家的健康及免疫力,對減少輻射可能污染食物以及環保節能減碳也有一定之效果。

回 本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