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劫之後--心靈的防災準備

通識教育中心   李玲珠 副教授(100年5月)


透過鏡頭,日本313強震、海嘯引發的浩劫震驚全世界;看著巨浪瞬間吞噬無以數計的道路、房屋、車輛與生物,看著摯愛死亡的痛徹心扉,看著眾多災民的流離失所;雖然天災發生在日本,但也讓人真切明白:原來人類創建的文明如此不堪大自然的一擊,人類對尖端科技的危機處理能力(如福島核電廠)其實薄弱,生與死竟只是懸在一線之間。不少人追問:如果災難發生在台灣,結果可能是……?!

浩劫之後,你想到什麼?又做了什麼?捐款?添購防災設備?儲存礦泉水與糧食?搶購食鹽?加保地震險?取消日本的旅行?注意食物的產地?還是聯絡平時疏忽的親友?參加反核示威?搬離低窪地區?……,抑或是處變不驚、什麼都沒做!

日本的浩劫可能比四川大地震、南亞海嘯更引人矚目與省思,其一,這場天災連結著科技災難,也撞擊人類在經濟發展與生態平衡的兩難;其次,日本是相對富裕、防災準備較佳的國家,但災後一樣面對救災的窘境,撞擊人類生存的安穩;其三,日本媒體與災民的高度自制、甚至自我犧牲(如福島壯士),感動無數人、也讓人見識到人性可以如此聖潔;但畢竟這是撞擊生存本能的災難,貪生求活、趁機圖利的現象也露骨可見。日本浩劫是一面多角度的折射鏡,也可以是宇宙賜予一息尚存者的「恩寵」,畢竟我們還活著,可以思考、更可以改變。

面對浩劫,太多感人的畫面,其中最令我低迴的是:一名被海嘯捲走的四個月大嬰兒超過72小時、奇蹟式生還。嬰兒完全沒有自保的能力,過程中誰照顧了他、然後死去?不知道!曾經照顧他的極可能也是命在旦夕的陌生人,為什麼還要照顧他?生物界裡,生存與繁殖是最重要的事:竹子是無性生殖、不開花的植物,一旦開花是為了強化基因的繁衍,但開過花的竹子就會死亡;黑寡婦蜘蛛交尾時,雌性吃掉雄性也是為了繁衍。與其他物種相較,人類的生存容易許多,似乎也遺忘了生存繁衍對生物的重要性;只要生命可以延續,「死亡」也隱含著「新生」。

浩劫之後,也許發現:所有的物質準備永遠不夠、永遠來不及。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我們永遠無法測知禍患何時發生?在何地發生?以何種形式發生?相依偎的人與寵物瞬間走了、來不及說再見,獨自活著有時是更殘忍的慟。然而,這種猝不及防的分離真能預防嗎?一切真能有所準備嗎?

回到生命的原點重新檢視:他、她、牠、它,何時進入了我的生命?豐富了我的生命?「他們」本來就不是我的部分,是什麼樣的機緣讓我們融為一體?自己何其有幸?!現在「他們」走了,「我」只是回到原來的我;但這個「我」應該與初始的我略微不同,因為多承載了「他們」的記憶與祝福,原來脆弱的心靈應該更有勇氣邁向金剛心的靜定。

科技文明永遠滿足不了人類的慾望,物質愛戀永遠填補不了空虛的心靈,只有回到清靜簡樸,回到無常的存在原點,才能在來來去去間保有更大的自在與安穩。浩劫,可以是苦難的開始,也可以是生命智慧的轉化;心靈的防災準備必須積累在尋常生活中、在行住坐臥間,有所準備的生命才能真正以不變而應萬變。

回 本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