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前小洞--淺談耳前廔管

耳鼻喉科   簡禎佑 主治醫師(100年6月)


陳小妹妹6歲,被爸爸媽媽帶來耳鼻喉科門診,爸爸說:『醫師,我們家小女兒的右邊耳朵前面紅紅腫腫的,而且很痛,怎麼辦呢?』,接著媽媽也說:『她小時候兩邊耳朵前面都有一個小洞,她阿嬤說是我懷孕時,她爸爸為了布置她的房間,在家裡釘東釘西所造成的,請問醫師這是真的嗎?』。

其實陳小妹妹耳朵前面這個洞叫做『耳前廔管(preauricular fistula)』,耳前廔管是先天性遺傳性的,為自體顯性遺傳,在台灣的發生率大約為2.5%,大部分為單側,部分為雙側;典型的開口位在耳朵耳輪的前上方,少見的開口會出現在耳廓的其他部位。至於為何會產生耳前廔管,那就要從耳廓的胚胎發育開始說起,耳廓由第1和第2鰓弓融合而成,大部分是形成耳廓的第2鰓弓中的6個小丘(hillocks)融合不完全所造成的廔管,耳前廔管在皮膚表面上看起來只是一個小凹洞,但這通常只是冰山一角,耳前廔管的內部構造甚至是呈現像樹枝的散開狀,而且耳前廔管向下延伸的深度與方向也不一定,耳前廔管內有皮膚的上皮細胞,因此平時皆會有一些皮脂分泌和上皮細胞脫落的皮屑,通常一般沒有症狀,若無症狀,儘量不要去抓它、揉它、刺激它,也不要拿東西去挖它。僅偶爾會有一些乳白色異味的分泌物流出,這都是沒有關係的,保持它表面乾淨即可,也不可以去擠壓它。但是耳前廔管內部如果阻塞或細菌感染時,就會產生發炎的紅、腫、熱、痛等症狀,最後併發膿瘍(abscess)形成,此時如果沒有治療,就會進一步演變成顏面蜂窩性組織炎(cellulites),甚至更嚴重造成了耳廓的軟骨膜炎或軟骨炎,造成耳廓變形。

就治療發面來說,沒有發炎過的耳前廔管是不需要開刀的。但是一旦有發炎過就要考慮用手術來將它切除。急性發炎時要先用抗生素治療,但當膿瘍形成時,則就要先將膿瘍切開引流,待發炎狀況緩解後,再安排時間做耳前廔管切除手術。如果反覆發炎的話會使得耳前廔管附近的組織沾黏,增加手術切除的困難度和復發的可能性,所以一般建議有發炎過的耳前廔管於發炎過後要手術切除。手術時可使用細探針或是在耳前廔管內打入甲基藍(methylene blue)來確認耳前廔管的走向及深度,若是耳前廔管與耳廓耳輪軟骨有沾黏時,也需切除部分軟骨以降低復發率。大人可以以局部麻醉執行手術,但是小朋友就需要全身麻醉才能手術了。在有經驗醫師的處理下,手術切除的復發率很低,而且不會留有很明顯的疤痕。

陳小妹妹在抗生素藥物的治療下,耳前廔管併發急性發炎的情況控制下來之後,安排了耳前廔管切除手術,術後復原良好並沒有復發的狀況。

 

回 本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