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無息的流行病--骨質疏鬆症

內科   林幸宜 主治醫師(大同院區)(100年6月)


隨著人類壽命的延長,骨質疏鬆症已是全球第二大的重要流行病。世界衛生組織甚至將每年的10月20日定為「世界骨質疏鬆日」,藉以提倡預防骨質疏鬆的重要性。

骨頭是個活組織,富含膠原蛋白及礦物質,這些物質讓骨頭變得有彈性且具有很強的支撐性,但在新陳代謝的過程中也會生病。人體的骨質從幼年成長階段經過青春期直到成年前期,骨質的儲存大於代謝,達到高峰期約是25∼30歲;40歲後無論男女,骨質密度將逐漸走下坡,此後年齡增大、腸道吸收能力減退、營養吸收補給差、運動量減少,進而骨骼代謝失衡。女性在更年期後5∼10年,骨質的流失約2∼3%,在一生中,骨質的流失可高達45∼50%,男性一生中流失的骨質也幾近30%。這樣無聲無息的骨質流失,使骨頭變得易碎、有孔洞,甚進展成骨質疏鬆症,而導致骨折。

骨質疏鬆症分為原發性及次發性兩大類 。『原發性骨質疏鬆』也就是退化型的骨質疏鬆,有90%的骨質疏鬆症患者都屬於這種類型,是因老化過程或停經造成的,對於男性而言,骨質隨著年齡增加(約60歲以上)也會慢慢流失,造成骨質疏鬆症。『次發性骨質疏鬆』大多數由於疾病或藥物所引起,例如甲狀腺、副甲狀腺等內分泌疾病或切除性腺、營養物質缺乏等等這些問題都可能引起骨質疏鬆。藥物方面如抗癲癇藥、類固醇、抗凝血劑則是長期且大量服用的情形下才會發生。

骨質疏鬆沒有什麼表現病徵,很多人都是在骨折之後才發現,原來骨質疏鬆症早就找上門了。現在可以利用X光線來測量骨的質量,叫做「骨礦物質密度測量法」,測定的結果需要與同年齡、性別群得來的標準值做比較。另外有「骨質超音波」利用骨頭的音波傳導速度來推算骨量及彈性率,但其準確度較差,所以無法取代「骨礦物質密度測量法」,但可用於大量篩檢「骨質疏鬆」高危險群。一般建議女性可在停經時檢查一次骨質密度,若發現骨量不夠時,應該及早補充,男性可在65歲時檢查評估其年老時的發生骨折機率。但若是發生骨密度偏低而需要治療時,要定期作骨密度的追蹤檢查,才可偵測病況的變化與治療的成效。骨質密度檢查的定期追蹤,最好能定期地在同一醫院所、以同一儀器、同一部位,來測定骨骼密度,如此可以明顯地比較判斷出骨質流失情況。

事實上累積足夠的骨本,方為預防骨質疏鬆的不二法門,因為一旦發生骨質疏鬆症,流失的鈣質很不容易再補回,骨質密度也很不容易再恢復。在20歲以前,每一個人可以藉由鈣質的攝取和運動來奠定「骨本」的基礎。不論男女年過40,骨本就會逐漸流失,此時可藉由運動來增加肌耐力,增強反應力,以及增加骨密度,使跌倒的機會減少,以防骨折的發生。運動量應該以各人的身體狀況來決定,每週運動三次,每次三十至四十五分鐘,其骨質流失速率會明顯減少,因此良好的運動習慣有助於保健骨骼。所以現在就開始起來動一動吧!

回 本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