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楓糖尿症

遺傳諮詢中心   王禎鞠  遺傳諮詢師    趙美琴 主任(101年8月)


小萱的母親是排灣族,二次婚姻總共生了九個孩子,八個小孩都正常成長,只有老么小萱出生第三天出現嗜睡及嘔吐,由屏東轉入院,因為新生兒代謝異常,血中白胺酸值高達3136 µmol/L (正常值 <150 µmol/L ),這是典型楓漿尿症的表現,伴隨高血氨値 > 300 mg/dl (正常值<50 mg/dl ), 兒科團隊緊急請小兒外科協助以腹膜透析方法先去除有毒物質後,降低一般嬰兒奶奶的攝取,緊急申請罕病特殊奶粉才能救了小萱一命。

楓漿尿症在國內發生率很低,目前在國健局登錄約有20多名的案例,多數是原住民尤其是排灣族群,發生率約1/250,000。楓漿尿症是支鏈胺基酸代謝異常的疾病,屬體染色體隱性遺傳,基因是位在第19號染色體長臂13.1-13.2上。主要是由於粒腺體中Branched chain alpha-keto acid dehydrogenase(BCKD)缺乏或其功能發生障礙,使得Leucine、Isoleucine和Valine無法進行decarboxylation,導致此三種支鏈胺基酸的堆積。

患者血中的Leucine濃度會增加20-40倍,Isoleucine及Valine濃度約增加5-10倍。由於患者體內存有Isoleucine的酮酸衍生物,尿中有楓漿蜜糖的味道,因而命名為楓漿尿病→這個case也有散發出淡淡的焦糖味。

臨床分三型:

(1)典型--因支鏈酮酸去氫酶嚴重缺乏,出生一餵食就出現嘔吐、躁動、嗜睡等,常因代謝性酸中毒、昏迷、敗血症而死亡。須嚴禁食一般嬰兒奶粉,改食低白胺酸奶粉,加上維他命B1治療。

(2)中間型--發病在6-24月大,症狀較輕。

(3)間歇型--發病較大,可能因長時間禁食或大量蛋白質食用造成昏迷。

預防再發率須父母基因檢查,如果父母都是帶因者,再次懷孕須做羊膜穿刺檢查胎兒。對原住民家庭的遺傳諮詢衛教須更關心。

回 本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