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標靶治療在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治療的成效

一般醫學外科   蔡祥麟 主治醫師    胃腸及一般外科   王照元 教授(101年8月)


71歲男性,近半年來體重減輕了約6~10公斤而且常有在排便後仍有便意感與大便較細偶而有血便的情形。經一系列檢查後,發現為乙狀結腸癌合併多處肝臟轉移的病人。由於腫瘤造成病人排便困難,因此先行手術切除大腸癌的病灶後再接受標靶藥物Erbitux治療,三個月後的電腦斷層檢查發現肝臟轉移的病灶大部分已經消失,經轉介給肝膽外科醫師將剩餘的病灶切除,目前仍持續在門診追蹤治療。

大腸直腸癌位居全球五種最常見癌症中的第三位。世界衛生組織更預估至2020年全球會有15,000,000新病例。在台灣,依衛生署的統計約每50分鐘就有一個大腸直腸癌病人被診斷。大腸直腸癌的死亡率高居台灣十大癌症死亡率的第三位。

大腸直腸癌發生的成因,多數認為可能與食物及遺傳有關。高脂肪、高蛋白與低纖維的食物,會增加罹癌趨勢。統計上,家族中如有一位一等親罹患大腸癌,則本人罹患機率為一般大眾的2至4倍;如果有二位一等親罹患大腸癌,則危險性提高至3至6倍。

大腸癌的治療目前仍然以手術切除為主,合併肝轉移的病人,可以將轉移肝臟的腫瘤切除的病人只佔15%。85%的病人發現時是不能切除的;但是經過標靶治療後其中有25%的病人肝臟部份的病灶是可以手術切除。而其年存活率可以達50%。由此可見,標靶治療對於大腸直腸癌合併肝轉移的病人在臨床治療上是有其重要。

所謂標靶治療是指直接命中癌細胞,並阻止其生長失控。目前臨床上常用的標靶藥物有癌思停(Avastin)與爾必得舒(Erbitux)兩種,這兩個藥物都沒有過去化學治療對於好壞細胞通殺的壞處,而只是選擇性的對於癌細胞做消滅。

(1)癌思停(Avastin; Bevacizumab):

是一種對抗血管內皮增生因子(VEGF)的單株抗體,臨床上常與其他化學療法合併使用,作為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患者的第一線治療。在臨床上,部份接受癌思停(Avastin)混合化療的病人可能會出現的常見副作用如流鼻血、高血壓、蛋白尿。其他副作用還包括虛弱、腹瀉、腹痛和白血球減少症,只有少數病人會出現嚴重副作用,例如:動脈或靜脈血管栓塞、胃腸穿孔或出血等。

(2)爾必得舒(Erbitux; Cetuximab):

是一個阻斷表皮生長因子的標靶治療藥劑,這個藥可以抑制腫瘤細胞增殖,並導致細胞凋亡(apoptosis)。在決定是否用爾必得舒治療前,需先檢測K-ras基因是否突變。因為K-ras基因野生型的病患有近70%左右可以獲益,疾病控制率將近90%左右。根據2010年歐洲腫瘤醫學會年會的研究顯示,罹患K-ras野生型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的患者於第一線使用標靶藥物爾必得舒(Erbitux),在8周內腫瘤縮小,存活期中位數為28.3個月,無疾病存活期由原先的12~18個月延長至24~28個月。

由於標靶藥物的介入使得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治療的存活率已經由原先的11~14個月大幅提升到25個月。 而腫瘤縮小的症狀更可以提高病灶的切除率,提升治癒率。以上數字顯示標靶治療確實在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的治療上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

回 本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