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頭痛可能是中風的先兆--談動脈剝離

神經科   林秀芬 副教授(101年9月)


六十二歲的張太太,時常有肩頸酸痛的症狀;經街坊鄰居建議,到一家國術館做推拿,意圖改善其酸痛的症狀;不料在推拿了十幾分鐘後,突然後頸感到一陣劇痛,疼痛延伸到左側後腦杓及太陽穴,緊接著而來的則是天旋地轉,不斷地反胃、嘔吐,當她起身想回家稍做休息時才發現,此時的她已完全無法控制行動,步態如同酒醉似的,需他人攙扶;經緊急送醫檢查後,才發現是頸部椎動脈剝離造成小腦中風,住院經抗凝血劑治療後,病情才獲得改善。

就如同上述案例,原本結構老化的血管壁經由外力影響會使得血管壁產生裂縫。這些外力可以是一般日常生活活動,例如甩頭、劇烈咳嗽、打球、游泳、瑜伽、美容院仰著頭洗頭等,有時往往連患者也無法察覺這些影響;另外,也可以來自於劇烈的刺激,例如坐雲霄飛車、游泳池SPA沖水柱、頸部指壓按摩、整脊治療等。當然,絕大部分健康的血管可以承受輕微的外力,但假若原本結構就有問題的血管壁(如動脈硬化、全身性結締組織疾病等)尤其容易受到傷害。當血管壁受到外力產生了裂縫,血液就會鑽入血管壁中,進而把血管壁剝離開來。這些鑽入血管壁之間的血液逐漸撐開管壁,進而將真正的血管管腔擠扁,腦部因此得不到充足的血液供應,於是就產生了缺血的症狀。除此之外,在受到剝離的狹窄血管腔中容易產生渦流,因此會有血栓形成,這些血栓掉下來也可能阻塞遠端腦部的血管,產生症狀。

因此頸部血管動脈剝離常導致缺血性中風或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其表現出來的症狀就如同一般所熟知的腦中風症狀:突發性眩暈、視力模糊、步態不穩、肢體麻木無力等,但與其他原因所造成的腦中風不同之處在於,患者常會合併有搏動性的頭痛,或是出現分佈在頸部、下巴的疼痛。診斷方面,雖然侵入性的腦血管攝影是診斷血管病變重要的工具,但已逐漸被非侵入性的檢查所取代,大多數患者可以經由頸部血管超音波、電腦斷層血管攝影、或是核磁共振掃描血管攝影等,獲得快速且正確的診斷。

因此若有突發性不尋常的頭頸部劇烈疼痛,合併暈眩、走路不穩、或頭頸部疼痛之對側肢體無力麻木等局部神經症狀,一定要想到動脈剝離的可能性,應儘早就醫檢查。

回 本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