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調節器也可用來治療心臟衰竭--談心臟再同步化治療

心功能檢查室主任   心臟內科 顏學偉 主治醫師(101年10月)


六十九歲甲先生患有多年高血壓及慢性腎臟病變,自從五年前被診斷出慢性心臟衰竭之後, 定期門診追蹤,按時服藥。可是,一年前開始,多次因體重增加,身體水腫,心臟衰竭症狀惡化住院治療。門診醫師加強了藥物治療,並增加了利尿劑的藥量。但病人仍覺得體力衰退很多,現在連爬上二樓都會覺得喘。醫師安排了冠狀動脈血管攝影檢查,結果是不需要做任何血管的處置。而心臟超音波檢查,心臟收縮能力並沒有因藥物加強改善。雖然醫師已盡全力,希望能用藥物控制心臟衰竭症狀的進行,但顯然病人對於藥物治療反應有限,症狀反覆且持續惡化。臨床上與甲先生有同樣問題的病人並不少見。然而,在目前高科技時代,醫療上還能提供那種治療方式,以改善病情,提供較好的生活品質呢?以下簡單介紹治療心臟衰竭的另一種方法“心臟再同步化治療”(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CRT)。

大約有30%的心臟衰竭病人,會出現有心臟傳導系統障礙。正常心臟傳導系統讓心臟有規律跳動,且左右心室同步收縮,維持最有效率的搏動及幫蒲作用。大部份心臟衰竭病人的心肌收縮功能原來就很差, 當心臟傳導又出現障礙時,左右心室會處於不同步的收縮,心臟的幫浦作用更會大打折扣。有研究顯示,心輸出量會減少,心臟功能會持續惡化,以至於影響全身器官包括腎臟的功能。當然,想辦法讓心臟同步收縮,應該會對心臟衰竭有助益的。

1990年代初,臨床上開始應用心律調節器原理,將刺激導線由靜脈血管(通常是左鎖骨下靜脈)深入到心臟內部,有次序並規律刺激心房及左右心室同步收縮,電池則埋在鎖骨下方的皮下。因為安全性及治療有效性高,2001年通過美國國家食品藥物管理局認核,更在2005年首度納入治療心臟衰竭的準則。目前我們健保局對於這項治療也有給付,但有相當條件的規範,須全部符合才可實施“心臟再同步化治療”。(1) 須為中度及重度慢性心臟衰竭、(2) 心電圖QRS波寬度時間大於140毫秒 (正常在120毫秒內)、(3) 左心室射出分率,須小於35% (評估心臟功能的指標,正常高於50%)、(4) 持續內科藥物治療6個月以上,心衰竭症狀仍無改善。

至於“心臟再同步化治療”是否能應用在較輕症的心臟衰竭病人身上,根據目前的研究結果顯示,對非缺血性的心肌病變的心臟衰竭,如果QRS波寬度時間大於150毫秒以上,則效果會比缺血性的心肌病變的心臟衰竭有較佳的結果,減少了住院率。畢竟這項治療屬於較具侵犯性處置。所以,有一定的危險性。文獻上研究結果顯示,有11%出現導線放置手術失敗, 3%冠狀竇剝離, 1.6%導線脫落, 0.8%心臟穿孔,0.5%心包膜積水等。但是大多數心衰竭病人接受“心臟再同步化治療”之後,心臟功能顯著改善,生活品質提高。但須特別提醒的是“心臟再同步化治療”並非要取代藥物治療,藥物與生活中的健康飲食及習慣仍須保持,才可控制住心臟衰竭的症狀。

回 本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