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瓣膜的內科療法--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

心臟內科   郭炫孚 主治醫師(大同院區) (101年10月)


馬伯伯近來常常在運動的時候昏倒,但是送到急診室後就清醒了,心電圖都查不到異常狀況。到門診之後,因為發現心臟有高頻雜音,所以安排心臟超音波檢查,才發現原來馬伯伯的主動脈瓣狹窄,導致血液無法順利流出心臟,因此才會常常發生昏倒的情形。主動脈瓣狹窄的傳統治療,只能夠經由外科手術將狹窄的瓣膜換掉,因為馬伯伯的年紀比較大,經由一般開胸手術置換主動脈瓣的風險太大,但是如果不進行手術,怕有運動中猝死的風險,馬伯伯全家因此陷入進退兩難的狀況。

瓣膜性心臟疾病是僅次於缺血性心臟病造成心臟衰竭的原因。心臟的瓣膜就像是堤防的閘門,可以控制血流的方向。瓣膜如果發生逆流,就像是海水倒灌的時候把閘門打開或瓣膜如果發生狹窄,就像是土石流一路衝到海邊卻被閘門擋住。兩種情形都會造成閘門的上游發生嚴重積水及土石堆積。在我們的人體,就是造成心臟衰竭及肺部積水。主動脈瓣是心臟將血液送往全身的最後一道關卡,如果主動脈瓣發生狹窄或是逆流,導致血液堆積在左心室裡面,除了造成心臟本身因血液鬱積而擴大,肺部也因為因臟壓力過大而發生肺部積水的狀況。而全身上下的器官,甚至包括心臟本身卻因為血液無法順利送至全身器官而發生缺氧的情形。臨床上常常發生的症狀包括暈厥、心絞痛、呼吸困難、心臟衰竭等。

隨著介入性心導管技術的快速發展,對於主動脈瓣膜置換術,目前已經發展出一套不須體外循環以及開胸手術的置換方式。首先,醫師會在股動脈放入一條導管鞘,接著利用這個導管鞘,先放入造影導管進行主動脈造影。主動脈造影的影像利用高速影像工作站進行3D影像重組,讓醫師可以在三度空間中評估決定新瓣膜的大小及位置。接著將新的主動脈瓣膜經由剛剛的導管鞘送至定點之後,利用氣球擴張術將有問題的主動脈瓣往旁邊壓扁,同時鑲上一個新的人工主動脈瓣。術後留下鼠蹊部股動脈的穿刺傷口,壓迫止血之後很快就可以出院恢復正常生活。

血管內介入治療已經成為心臟內外科共同努力的目標,它的好處包括傷口小、恢復快、術後疼痛降低、手術時間短等等。本院於去年底完成增建第三心導管室,為全台灣第一間混和型心導管室,兼具雙向數位平板血管攝影機以及可以作為體外循環開胸手術的高標準無塵環境,使得心臟內外科醫師可以共同合作完成各項高難度的血管內介入治療,提估病人最好的服務。

   

回 本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