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檢查,保健康--認識大腸癌篩檢

癌症中心   吳紋華研究助理    胃腸內科   郭昭宏 副教授(102年4月)


根據行政院衛生署統計,惡性腫瘤自民國71年起,即列為國人死因之首位,從民國85年開始,大腸癌皆為癌症死亡率第三名;98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大腸癌為增加人數最多之癌症,連3年位居榜首。

大腸癌主要是因腸內的腺瘤瘜肉癌化所造成,經過多年的惡性演變才會轉為大腸癌,可能出現的症狀包括:排便習慣改變、糞便形狀改變、便血或肛門出血、急著想大便卻大不出來、不明原因貧血、食慾不振、體重減輕或腸道阻塞等。若有家族性大腸瘜肉症、發炎性腸疾病達十年以上、一等親曾罹患大腸癌或2人以上有癌症、曾患乳癌、卵巢癌及子宮內膜癌者,因屬罹患大腸癌的高危險群,建議應定期做大腸鏡檢查或大腸鋇劑攝影檢查。

大腸癌初期沒有明顯症狀,定期篩檢是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方法。國民健康局透過健保特約醫療院於民國99年針對50-70歲民眾每2年提供1次免費的大腸癌篩檢(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iFOBT)。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顧名思義是檢查糞便中是否含有血液,檢查流程如下圖。

此檢查不會因食物受到影響,但由於酒精及一些藥物可能會刺激胃腸出血,故檢查前48小時起應暫停攝取;若有痔瘡出血、月經來潮或血尿情形,不適合做此檢查。在收集檢體時,為避免有誤差之情形,所以需注意檢體的保存,在第一時間應使用採便器將檢體放入有保存液之容器,並定量採取,過多可能導致偽陰性的發生,完成後請盡速繳回檢查單位檢驗。

「小姐,我跟妳說,我有痔瘡,所以沒關係啦!」這是在進行陽性個案追蹤最常聽到的回答。經統計99-100年大腸癌篩檢,約有7.12 %為陽性,其中4成尚未接受確診。糞便潛血檢查為陽性者,後續應接受大腸鏡檢查確診,當發現病灶或懷疑異常時,可以立即做切片檢查,甚至直接切除瘜肉。國民健康局資料分析,發現糞便潛血檢查陽性的人中,有一半證實有大腸瘜肉,將來有轉變為癌症之危險,且約每22個陽性者就有1人證實罹患大腸癌。已有許多研究指出,早期發現大腸瘜肉,必要時予以切除,是降低大腸癌發生率的有效方法。

或許大腸鏡檢查前的準備及檢查時的過程會帶來不適及恐懼,很多陽性個案會選擇逃避,其實可以與醫師討論無痛性大腸鏡的選擇,在無知覺的狀態下完成大腸鏡檢查。

近幾年因飲食西化、生活型態改變,大腸癌發病年齡層有下降的趨勢,加上媒體宣導,詢問有關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的對象有年輕化的現象,少於50歲的民眾若有意願,可至本院體檢中心即有提供自費檢查服務。

回 本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