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藥」行不行?

藥劑部   余政穎 藥師(102年10月)


由於現在的社會、生活壓力造成越來越多人到精神科求診,病人對於醫師針對症狀所開立的藥物也有一些疑問。吃藥會不會好?好了是不是就不用再繼續吃了?這方面的問題,一直以來都是精神科病人或病人家屬最關心的問題。

治療焦慮、憂鬱、躁鬱、妄想或幻覺的藥物與治療一般感冒、咳嗽或是流鼻水的藥物不同,不是服用幾天就可以馬上見效痊癒,通常需要兩個星期以上的時間才會慢慢產生效果,而在效果產生之前,還需要時間讓身體適應藥物。

為什麼有這麼大的不同?因為關於憂鬱、躁鬱、妄想或幻覺等疾病,主要是由於腦中的傳遞物質,像是多巴胺、血清素或是正腎上腺素等不平衡所造成的,所以,服用藥物來調整或補充傳遞物質是需要一段時間才能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換句話說,如果一旦自己感覺好了就停止服藥或是自己隨意調整用量,使得腦中的傳遞物質又恢復未治療前的狀態,往往是病情加重再住院的重要原因。

我們一般民眾所熟知的「三高」:高血壓、高血脂及高血糖,需要每天吃降壓藥、降血脂及降血糖的藥物來達到血壓、血脂及血糖的數值正常或穩定,降低發生冠心病及中風的可能性。而因為腦中傳遞物質的不平衡造成的疾病,與「三高」的原理類似,也是需要藥物調整或補充傳遞物質來減少疾病的再發作。遵照醫師所開立的處方每天持續服用藥物,每次回診的時候與醫師溝通討論病情,如果病人受到疾病發作的影響而無法自行服用藥物,病人家屬對於藥物的正確觀念及瞭解讓病人能持續服藥是非常重要的。畢竟每一次的病情再發作,對於病人本身或是病人家屬來說都是一種壓力及煎熬,只有持續不斷的接受治療,才能創造雙贏的局面。

隨著病情的慢慢改善,醫師會依照改善的程度調整藥物的用量,使用最少的藥物,來達到維持腦中傳遞物質的平衡,減少病人再次的發作。所以有耐心的等待藥物產生效果、有恆心的遵照醫師指示服用藥物並且開心規律的過生活才是正確的用藥觀念喔!

回 本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