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眼圈的新手爸媽-淺談嬰幼兒睡眠

小兒心肺科   陳怡真  主治醫師(102年11月)


門診來了一對大約二十出頭、年輕的爸爸媽媽,手上抱著才幾個月大的小寶貝,看起來不是很開心,似乎沒有初為人父、人母的喜悅。

經過諮詢,才知道原來是小寶貝日夜顛倒,白天一直睡覺,到了晚上反而每隔一、兩個小時就醒過來、要大人抱、要討奶喝,搞得爸爸媽媽睡眠不足,嚴重影響白天的工作。

小寶寶們有沒有辦法”睡過夜”,一直是許多父母心中的”痛”。有時候會聽到有的小寶寶出生一個月就一覺到天亮,有的小寶寶已經一歲了,晚上都還要起來喝兩次奶。事實上,六個月大的嬰兒,生理上已經有能力可以睡過夜,不需要夜奶,然而,根據統計,仍有25%到50% 6到12個月大的嬰兒會在夜裡醒過來,15到20%的幼兒(1-3歲) 仍無法安穩的一覺到天亮。

兒童夜晚驚醒的原因有很多,如果偶而發生並不算是有問題,但是如果症狀是持續性的,就可能要考慮是否有不當的”睡眠相關聯結”(inappropriate sleep onset association)問題。

平均而言,嬰幼兒的睡眠周期約90到120分鐘,也就是每隔90到120分鐘左右,小朋友可能會有短暫的清醒時間,有的小朋友能夠在短暫的時間內自我安撫,再度入睡,有的小朋友則需要父母的介入,例如一定要有人抱著搖晃,或要抱著奶瓶,或要含著奶嘴,或要抱著玩具娃娃才能入睡,當出現這種情況時,就要小心是否有不當的”睡眠相關聯結”問題。

“睡眠相關連結”可以分為正向與負向。正向的睡眠相關聯結(例如:吸吮手指)並不需要父母的介入,小朋友可以自我尋求安撫與入睡,而負向的睡眠相關聯結(例如:搖晃、喝奶、大人的聲音….),則是孩童無法自我安撫入睡,一定需要大人的介入才能重建睡眠模式。

當出現睡眠相關聯結問題時,父母可以幫助孩子:

1.建立睡眠時間表: 固定的作息時間可以調整生理時鐘,幫助孩童入睡。

2.建立持續性的睡前儀式: 每天持續20-45分鐘、3-4種的睡前儀式可以幫助孩童建立睡眠模式,睡前儀式可以是換睡衣、洗溫水澡、說故事…等。

3.保持午睡習慣: 至少三歲至三歲半前的孩童需要一次的午睡,剝奪午睡的權利會使得這些小小孩們增加夜晚驚醒哭鬧的次數,甚至是衍生出其它睡眠問題。

4.過渡時期的替代物(transitional objects): 例如一條小毯子、娃娃、或玩具都可以緩解嬰幼兒睡醒沒有看到大人的焦慮。

5.父母不應立即反應: 對於孩童發出的一點聲響或移動,若父母過於擔心、積極的介入,都可能導致日後增加夜晚驚醒的次數與時間。

當適當的行為治療仍無法解決睡眠問題時,可以尋求醫師的協助,檢查是否有合併一些其他生理上的問題,例如胃酸逆流、疼痛、睡眠呼吸中止,或是神經疾患如:週期性肢體抽動(Periodic Limb Movement Disorder)、腿部不安症候群(restless legs syndrome)…等,都可能是導致孩童睡眠不安的原因。

回 本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