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太陽拔河的人-輪班人員的睡眠與健康問題

神經科   陳柏年  主治醫師(派駐署立屏東醫院)(102年11月)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以前的生活模式,其中蘊含著人與大自然互相調和出來的真理,就是大家都聽過的「生理時鐘」,或醫學上所稱之「約日節律」。簡單的說,約日節律就是生物體內各種運作系統(如睡醒週期、內分泌系統、細胞生長等等)因應外在環境而發展出的規律週期變化。

西元1880年愛迪生發明電燈,1882年他創立了人類史上第一家動力公司,提供廠商不中斷的電力,從此開啟了24小時無間斷的生產模式,也造就了一群「與太陽拔河的人」- 輪班工作人員。輪班人員是指工作起始時間不在早上七點至九點之間,且由數人於不同時間分別負責者同一件工作。因應各種不同工作的型態,也有非常多不同的輪班類型與系統,例如醫院護理人員常見的三班制(八小時為一班)。台灣目前的輪班人員比例仍不算高,但隨著工業化發展,參考先進國家趨勢,預期輪班之比例會逐漸增加。

輪班人員與朝九晚五的正常班工作者的工作型態很不相同,首當其衝就是生活作息的不同,因此輪班人員容易產生睡眠障礙是很容易想像的。研究指出,超過50%的輪班工作者自訴有嚴重的睡眠減少或改變情形,輪班工作者的總睡眠時間約比正常班工作者少15-20%(約2-4小時),而且白天的睡眠品質也較夜間差。伴隨著內在約日節律和外在環境的干擾,輪班工作者也會產生許多健康問題。早在1950年代就有學者指出,輪班工作者比較容易出現疲憊(fatique)。而壓力、情緒問題、專注力降低、性功能表現下降等也都有人報告過。

輪班工作造成的影響不見得是立即的,雖然目前致病機轉尚無定論,但輪班人員相較於正常班工作者增加許多疾病的發生率已是廣為接受的。許多的研究皆證實,輪班人員較易得到心血管疾病(如缺血性心臟病、心律不整)、新陳代謝症候群、糖尿病、高血壓、腸胃系統疾病(如消化性潰瘍)、精神疾病(如焦慮、憂鬱),甚至某些癌症的發生。

既然輪班人員在現代社會勞動人口的比例越來越高,說不定各位讀者自己或家人就是輪班人員。當我們遇到相關問題該如何處理呢?首先我們知道輪班工作者易有睡眠障礙,那首要注意的就是好的睡眠衛生(sleep hygiene),例如適當的睡眠環境、光線及溫度,適時適度的運動,健康的飲食與不濫用酒精及咖啡等。另外,若可以,計畫一個較合乎生理的輪班班表,例如目前較被理論支持的forward (delaying) direction(註)排班法。最後若仍有嚴重的睡眠障礙,則可尋求醫師協助,以光照療法、退黑激素或助眠藥物等等來幫助我們適應輪班生活。

輪班工作疾病在睡眠醫學是歸類於約日節律相關疾病,相對於其他疾病仍是一個較新的領域,有待更多專家學者進一步研究。希望藉此機會,讓各位讀者對此有粗淺的認識,有需要也可盡快尋求相關之協助。

註: forward (delaying) direction指的是順著生理時鐘(forward),也就是工作時間逐漸延後(delaying)的排班法,以三班制為例就是以白班 -> 小夜 -> 大夜來輪值,相對於backward (advancing) direction(大夜-> 小夜 ->白班)或無順序(小夜->白班->大夜)的輪班法是較易適應的排班法。

回 本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