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的那些日子,我失眠了」

精神科   林皇吉  主治醫師(102年11月)


王女士是個五十多歲的全職家庭主婦,一進入診間,滿臉愁苦,無精打采但又惴惴不安,可以看出身心均已難受到了極限。王女士表示,近一、兩個月來 “幾乎完全無法入睡”,有幾次就要步入夢鄉,一丁點聲響又把她拉回到暗沉沉的漫長黑夜,日復一日的煎熬,快將她逼上絕境。在這段失眠的期間暴瘦了10公斤,幾乎不成人形。

王女士婚後生活幾乎繞著家庭打轉,幾個少女時代的姐妹伴漸漸疏於聯繫,而娘家的兄姐們也只能在逢年過節,才能打個照面。多年來為了家庭終日勞心勞力,往往直到深夜才能歇息,大清早又要開始張羅子女上學、公婆起居,始終有睡不足眠的感覺。近年來,公婆相繼辭世,兒女成家立業,本來應該是安享清福的時刻,卻在么女出嫁後,逐漸夜不成眠。現在一到夜晚就開始擔心睡不著。王女士在么女婚前,就逐漸感到終日心情沮喪,絲毫沒有因為女兒有個好歸宿而喜悅。整天疲累不堪,過去可以輕鬆完成的家務,現在都變得提不起勁,困難重重。腦子淨是盤據著負向念頭,操心著往後家中只剩自己與白天外出工作的先生,長日漫漫如何度過? 於是,原本忠實收看的八點檔,也變得有一搭沒一搭,見到劇中的生離死別,常常哭到不可遏抑。

在精神科的門診中,如同王女士抱怨睡不著或睡不好的患者不少,但常是起因於其他精神疾病而非單純性失眠。生命中大約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時間,在睡眠中度過,因此睡眠的改變往往是個案最容易查覺、感受的影響。許多長輩們不見得可以清楚口述心情的低落、焦慮,卻可以輕易地說出睡不好對於生活的衝擊。

許多精神科的疾病都容易出現睡眠改變的徵候,舉凡情感性疾患(如憂鬱症、雙向型情感疾患)、焦慮症、物質使用疾患(如酒精使用疾患),甚至認知功能退化疾患、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等,都極有可能伴隨失眠或睡眠周期的改變。因此,在生活上如果出現睡眠不佳的情況,除了審度是否有生活事件壓力的影響、睡眠環境的變化、不良的睡眠衛生習慣、身體疾病或過量的酒精或咖啡使用之外,亦須尋找精神科醫師評估是否罹患以睡眠為表徵的相關精神科疾患。

王女士在診治後,瞭解自己的失眠,源自於憂鬱症及空巢期的調適問題,在接受兩週的抗憂鬱劑合併低劑量的助眠藥物治療後,睡眠已逐漸改善。在先生的鼓勵下開始與久未聯繫的姐妹伴聯絡,並重拾過去因家庭而放棄的興趣-作畫。三個月後,王女士已可以停止助眠藥物使用,低落情緒也漸趨平穩,並開始重新規畫新的生活目標,展開新的人生。

回 本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