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中草藥治療腦中風之曙光與展望

腦中風中心   林瑞泰 主任(102年12月)


傳統東方醫學或中醫的「疾病」觀主要建構在「補」的概念,也就是「輔助性治療」,通俗話語來說,就是補腎、固肝、安神、調經、活血等等,大致都以慢性病為主。對於又急又重的疾病,例如嚴重創傷、內出血、腦中風、冠心症,中醫較缺乏突破性的「治療」或「見解」。西方醫學的疾病觀,因為較注重實驗的精神,習慣透過病因分析、致病機轉的理論見解,選擇與疾病「直接」對抗,雖然風險(副作用)較大,但療效也較明顯。簡言之,中醫的醫療是「中庸」,不易呈現療效,但基本上也無大害;西醫則是不斷在Benefit(療效、好處)及Risk(副作用、風險)之間嘗試探索,但總能持續進步。

隨著全球整體發展的軸線(尤其是經濟、政治方面)近幾十年來明顯的向亞洲傾斜,韓、日、台、港及其他東南亞國家的醫藥學專家、臨床醫師,也開始「行有餘力」回頭嘗試或印證傳統東方醫療可否與現行的西醫療病模式有所互補,或甚至取而代之。以針灸醫療為例,韓國就曾經一度領先其他國家,從止痛、拔牙的應用,延伸到肢體障礙、痙攣的改善(神經麻痺、脊髓損傷或腦中風後之肢體僵硬),多少能提供某種程度的療效。至於中草藥的臨床使用,面對以西醫為主流的「口服藥」或「針劑藥」市場,卻嚴重受限,那是因為多數的中草藥都很難提出「科學」數據(臨床試驗結果),來說服政府機關核准上市用來治病,因此,常常只能被歸類為民俗醫療或藥膳,位階上就比西藥差了一大截。

新加坡醫療研究團隊在使用中草藥治療腦中風的努力,最近獲得西醫界的肯定,前後6年的研究成果,包括動物、人體試驗以及為數1100位腦中風患者的「臨床隨機研究試驗(The CHIMES study)」,都導向建設性的結論。CHIMES所使用的中草藥共有9種,登錄進入服用中藥的患者皆介於中度至輕微重度的腦中風患者,多國參與、多院合作共歷經4年的研究,終獲得三項確定的臨床助益,(一).服藥者之中風症狀有明顯改善的趨勢 (二).三個月內,再發生血管事件的機率(腦中風或冠心症),有明顯統計意義的降低 (三)3.副作用雖也有,但非常少,且輕微。這些成果在今年已有多篇刊登的著名醫學期刊上(stroke,腦中風)。

本院神經科與基因體研究中心這二、三年來也做過中草藥在血管病變的研究。在人類主動脈血管平滑肌細胞培養的的血管硬化研究,確實發現既有的中草藥處方確實能保護血管、減少血管硬化,此項成果也已經發表在著名醫學期刊上。同樣的處方用於臨床上的腦中風患者,我們也證實能改善患者的血管硬化程度。

傳統上,用以疏通「血管」的中草藥非常多,但多數沒被認證。就西醫的觀點來看,柴胡、丹參、銀杏、黃苓、當歸、黃耆、甘草、天竹黃,確實證明有效。目前,我們台灣已經加緊中草藥的臨床研究,甚至也有中草藥多醣體萃取物的針劑開始進行臨床試驗。本院目前就有兩種治療腦中風的中草藥在進行臨床試驗,其中還包含一種針劑,期待祖先流傳兩千年的傳統中草藥在這波生物科技的風潮的帶動下,能再度綻放光芒。

回 本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