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搜尋引擎高醫醫訊PDF文件加入我的最愛高醫網站

我不想失去你—臨床心理師在安寧療護哀傷撫慰中的角色

家庭醫學科    蔡珮琦 臨床心理師(103年12月)


「我先生現在幾乎都在睡覺,雖然知道他的病是沒救了,叫他也不會張開眼睛,但至少現在還看得到他的人在這裡,還牽得到他的手,之後如果走了,我想他的時候要去哪裡牽他的手,我再也牽不到他的手了」,這位40多歲的太太淚流不止的繼續說著:「他為了想多陪我,所以很努力在做化療,可是還是到了末期,這兩年他吃好多苦。他想接受安寧照顧,就是希望最後的日子不要太痛苦,雖然我捨不得,可是如果這樣可以讓他輕鬆點,那失去他的痛苦就由我來承受吧,我願意為他來承受這些苦…」太太哭得喘不過氣來。

在安寧療護中,家屬的預期性哀傷(因為知道即將失去這位親人而產生的悲傷),是臨床心理師在安寧療護中的照顧重點之一。雖然從病人診斷、治療,甚至到進入末期,可能是好幾年的時間,但無論過程多久,很少家屬會覺得心理上可以完全準備好,最常見的是「有時候覺得好像看開了,有時候又覺得還是放不下」這樣的「擺盪歷程」是絕大部份家屬會有的反應,也是正常的。這時,我們做的是深度的同理、陪伴,當家屬或病人開啟話題時,陪伴家屬去回顧與病人的點點滴滴,過程中的自然對話,有時會出現彼此互相表達感謝、愛、化解心結、道別等等,這些並非是刻意引導出來的,通常深度的陪伴,就能讓家屬能有力量用自己的方式去走過「正常的哀傷」。

如果每個人在這樣的情況下都會悲傷的話,那要如何區分「正常哀傷」與「憂鬱症」呢?原則上,正常的哀傷者會是:(1)在生活中仍能有開心情緒(如:看到小孩帶回學校作品分享時能感到開心)(2)從病人被診斷到末期都可能因此而悲傷或出現想死的念頭,但悲傷與想死的程度會逐漸減輕(3)不會覺得自己毫無價值。反之,憂鬱症患者會是:即使面對以往喜歡的人事物幾乎也無法感到開心、悲傷與想死程度一直沒有減輕、覺得自己無價值。

病人過世後,九成以上家屬會在三個月後從較強的哀傷中逐步復原,而這樣的復原並非不會難過,而是「想到病人還是會難過,但可以正常工作與規律的生活作息」。平均來說,男女性在哀傷調適的方式有些不同,女性會經歷較多的情緒感受與情緒抒發,男性則相對較常將注意力轉回到工作生活上。在住院期間,臨床心理師與安寧團隊會評估家屬的哀傷風險。對於高哀傷風險的家屬,除了住院時的陪伴之外,若家屬同意,心理師會在三個月後進行電話關懷以確認家屬的身心健康狀態,需要時,會進一步提供心理或精神專業的協助。

在失去至親的痛苦過程中,我珍惜每一位病人及家屬與我分享他們獨有的生命故事,讓我能陪伴他們走這一段重要的路,聆聽他們的喜怒哀樂。

回本期目錄

 

 

高雄市三民區自由一路100號(地圖) │ 聯絡信箱│網頁維護:photoeyes@yahoo.com.tw
高醫醫訊雜誌社 版權所有 © 2013 KMUH All Rights Reserveda 建議使用IE 4.0以上1024×768為最佳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