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搜尋引擎高醫醫訊PDF文件加入我的最愛高醫網站

化學治療之外的另一選擇~肺癌之標靶治療

胸腔內科   洪仁宇 副教授   黃明賢 教授(104年7月)


無法開刀的非小細胞肺癌病患,化學藥物的治療是一個將疾病控制下來的治療方式。只是傳統化學治療藥物的作用機轉,主要是干擾細胞的分裂增長來破壞癌細胞,但是除了癌細胞之外,身體的正常細胞也可能受到傷害,如骨髓造血細胞、口腔黏膜細胞或是毛囊細胞等。也因此,患者在接受化學治療後,比較容易會有口腔潰瘍、掉髮、免疫低下等副作用。

近十年來,醫界已發展出針對癌細胞量身訂做的「標靶治療」,意即選擇好癌細胞內的特定目標,用專一性的藥物攻擊這些特殊的目標來殺死癌細胞,但對正常細胞則不造成或是只有很低的傷害。

目前肺腺癌的標靶治療藥物主要針對的目標有二類,一是以抑制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酪胺酸活化酵素(EGFR-TKI)活性的藥物為主,另一類則是以抑制間變性淋巴瘤激酶(ALK)的藥物。

第一類抑制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酪胺酸活化酵素的藥物,台灣目前有三種:分別為艾瑞莎 (Iressa),得舒緩(Tarceva)及妥復克(Giotrif)。這三個藥物都是口服,一天一顆。目前只要是第3B期,或是第4期的肺腺癌病人,腫瘤切片檢體經EGFR 基因檢測,結果呈現基因突變時,即可依此結果向健保局申請標靶藥物,在獲得允許之後,病患就可以使用該藥物。台灣的肺腺癌病患,約有60%左右的病人會有這一類藥物有效的EGFR基因突變。使用此類藥物後,對於有反應的患者,一般在兩個星期左右的治療,患者會感覺到症狀減輕,緩解因肺癌造成不適症狀的速度較傳統化學藥物要快。這一類的藥物常見的副作用包括腹瀉、皮疹、皮膚癢、甲溝炎以及肝功能異常等。但這些副作用幾乎都是可逆性的,也就是在停止使用藥物之後症狀可以改善,甚至一些患者在繼續使用此藥物的情形下,副作用也會減緩甚至消失。

第二類抑制間變性淋巴瘤激酶的藥物,目前有標靶藥物,截克瘤(Xalkori),也是口服的藥物,早晚各一顆,目前尚未有健保給付,病患須自費使用這一類的藥物。同樣的,如果病患腫瘤檢體的基因檢測,發現有ALK的基因突變時,對於這一類的藥物治療,就可能有會有效果。台灣的肺腺癌病患,約有5%左右的病人,會有這一類藥物有效的ALK基因突變。接受截克瘤治療的患者最常見的副作用包括視力異常、噁心、腹瀉、嘔吐、水腫和便秘。

另外一種是以抑制血管新生之機轉,進而抑制腫瘤細胞生長的藥物--癌思停(Avastin),它已經被證實當與現行第一線化學藥物合併使用時,可以增加非小細胞肺癌病患對於治療的反應率與延長病患存活的時間。

雖然標靶治療可以有效控制癌細胞,但卻不是對所有的病患都有同樣的療效,甚至一開始治療有效的病人,肺癌細胞也有可能在治療一段時間之後會產生突變而重新生長,腫瘤變大甚至轉移。因此建議病患在接受治療之前,一定要先與醫師詳細討論,仔細評估基因檢查的必要性,及基因檢查的結果,來決定病患適用的藥物,尋找最適合的治療方式,達到控制癌症的目的。

 

回本期目錄

 

 

 

 
高雄市三民區自由一路100號(地圖) │ 聯絡信箱│網頁維護:kmuj@kmuh.org.tw
高醫醫訊雜誌社 版權所有 © 2013 KMUH All Rights Reserveda 建議使用IE 4.0以上1024×768為最佳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