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搜尋引擎高醫醫訊PDF文件加入我的最愛高醫網站

 

中醫談秋天養生

中醫部   陳忠淵 醫師   謝佳蓉 主任(104年9月)


依傳統中醫養生觀,人與天地萬物同存一個宇宙,運行在同一規律之中。天人相通,人體與萬物無時無刻不受天地的影響,所以中醫養生強調天人一體,養生的方法要隨著四時氣候變化─寒熱溫涼濕燥,做適當的調整。天地萬物經數百萬年的演化,依循四季氣候變化,衍生出一套最佳生存模式,『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中醫先賢們自知身為天地間的後起之秀,謙卑地觀察並學習這套生存模式進而調整生活作息,這就是中醫養生觀的基礎。

依中醫養生觀,秋季是萬物斂收的季節,其氣候主燥。天地間,枯枝漫天,落葉紛飛、鳥獸亦減少活動以儲備過冬能量。當然,同存於此季節的人類也該如此,所以生活作息也該因此而有所調整:

作息上,應早睡,但可稍晚起。依日出而起,日落而休的養生規律,本季節日照時間漸漸縮短,夜晚漸漸拉長,因此需要跟著調整作息時間以順天時。又氣溫自秋季亦開始轉涼,應對早晚溫差的變化,人體也要開始增加早晚的保暖工作,尤其清晨溫度較低的時候更是要注意受風寒,所以建議可稍稍晚起以避低溫。

活動上,運動仍不可少,但與鳥獸一樣秋季的活動要相對於春夏季收歛,且要注意不可過度勉強導致大汗淋漓,並在運動前後加強水分補充。因為秋氣主燥,易傷肺(包含現代醫學的呼吸/皮膚系統),在本季節過度耗液而又未即時補充的話,常可引發乾咳久咳或是皮膚及眼口鼻黏膜乾燥脫屑,且病情常常遷延難癒。若有以上表現且久經檢查/治療仍未有進展者,或許就是為燥邪所傷。除現代醫學的介入外,也可考慮選用以下食材以補充耗損之陰液。

飲食上,秋氣主燥,飲食上應多選用滋陰潤燥之品調養,如白木耳、山藥、海帶、秋葵、蜂蜜等等。就中醫觀點認為單純飲水對體內陰質的補充效果很有限,應多食用以上富含黏液之食材才能有效補充。也因為這些食材口感都不錯,所以也常被做成甜湯品以便日常補充。

中西醫學在治病上各有擅長領域,而近幾年西方醫學逐漸興起的預防醫學,在中醫可是已有數千年經驗累積。中醫經典 ─ 黃帝內經中提到「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下工治末病。」可見中醫從古至今對於治未病觀念的推崇,再經過數千年養生觀念的累積,在預防疾病方面可說是經驗豐富,簡單幾個小訣竅,卻可有效提高生活品質,何樂不為?

 

 

回本期目錄

 

 

 
高雄市三民區自由一路100號(地圖) │ 聯絡信箱│網頁維護:kmuj@kmuh.org.tw
高醫醫訊雜誌社 版權所有 © 2013 KMUH All Rights Reserveda 建議使用IE 4.0以上1024×768為最佳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