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搜尋引擎高醫醫訊PDF文件加入我的最愛高醫網站

氣喘病的追蹤與治療

胸腔內科   吳大緯 主治醫師(104年9月)


黃小姐是一位24歲的學生,患有過敏性鼻炎及氣喘,卻未認真地在胸腔內科門診接受定期追蹤治療。天氣好的時候,她就像正常人一樣;一旦氣候有變化,就會有流鼻水或咳嗽等症狀,夜間溫度下降後甚至會覺得胸悶、喘不過氣來,呼吸時可聽到高頻的喘嗚聲,這樣的情況在季節變換的時候更是明顯。因為坐起來比較好呼吸,因此黃小姐常常一「坐」到天明,不僅影響到睡眠品質也影響到隔天上課學習的表現。因為課業壓力繁重,也不想被貼上氣喘病患的標籤,症狀嚴重的時候她會自行去藥房買短效支氣管擴張劑及鼻噴劑來用,不幸的是這一個多月來連坐者吃飯都會喘,有時候流鼻水,有時候鼻塞很嚴重,她說自己從來沒有這種「快要失控的感覺」,於是被家人帶來胸腔內科門診就醫。門診時身體檢查發現呼吸每分鐘接近30次、血氧飽和濃度只有86%、心跳接近每分鐘120下、血壓168/90mmHg、呼吸費力急促,故醫師緊急將黃小姐轉往急診,進一步住院接受治療。經過支氣管擴張劑及類固醇的治療,黃小姐在住院10天候終於恢復健康。住院期間經由肺功能檢查及過敏原測試,證實了黃小姐氣喘及過敏性鼻炎的診斷。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球約有3億人口罹患氣喘,全世界每年約有18萬人死於氣喘,而氣喘病在台灣約有11.9%的盛行率。一項針對北市學童之研究顯示氣喘病盛行率在民國63年是1.30%,民國83年上升到10.7%,20年間增加了8倍之多。民國91年以前,氣喘一直位居於台灣地區每年十大死亡原因之一。近年來氣喘已有方便有效的治療方式,其死亡率大幅度下降,目前約為每年每十萬人口6人,即每年台灣仍有約1400人死於氣喘。由於氣喘對於病患心理及生理層面都有具大影響,世界衛生組織和美國國家衛生院於1993年邀請各國專家研討氣喘防治之道,並同時成立GINA(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組織來編寫氣喘診療指引,供各國醫護人員推動氣喘防治時參考,目前最新版本為2015年版。為詳細評估氣喘病人之病情,病人回診時要接受尖端呼氣流速(PEFR, peak expiratory flow rate)測量,並且填寫氣喘控制問卷 (ACT, Asthma Control Test)。PEFR可了解急性發作的嚴重性並預測治療效果、肺功能早晚變化、瞭解呼吸道反應過度的程度、監測急性發作時藥物治療的療效;ACT可幫助12歲或12歲以上的氣喘病人評估氣喘的控制程度。

由於氣喘之支氣管收縮是因為發炎反應所導致,能夠抑制發炎反應的類固醇便成為治療氣喘時最重要也最有效的藥物。其它像口服白三烯素抑制劑 (Singulair,商品名欣流)或長效支氣管擴張劑亦可用於氣喘控制。上述類固醇和乙二型長效支氣管擴張劑均有吸入劑型,可將較低劑量的藥物直接吸入至下呼吸道,副作用也因此大幅降低。氣喘病人中約有15-20%屬嚴重氣喘,這些病人若已接受高劑量吸入型類固醇治療卻仍控制不良,甚至要使用IgE單株抗體Omalizumab (Xolair,商品名喜瑞樂)或口服類固醇來治療。無論氣喘藥物如何進步,所有氣喘病人及家屬仍應深入認識氣喘此一疾病,學會吸入劑的正確使用方式,並依照專業醫師的指示來調整藥物,才能良好控制氣喘,減少氣喘的急性發作。

 

回本期目錄

 

 

 

 
高雄市三民區自由一路100號(地圖) │ 聯絡信箱│網頁維護:kmuj@kmuh.org.tw
高醫醫訊雜誌社 版權所有 © 2013 KMUH All Rights Reserveda 建議使用IE 4.0以上1024×768為最佳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