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專刊
2016.01 第35卷8期 執行編輯:陳忠仁
  回首頁搜尋引擎高醫醫訊PDF文件加入我的最愛高醫網站 
冬季憂鬱
【回本期目錄】
精神科 陳正生 教授(105年1月)

45歲的阿嬌是位認真的家庭主婦,勤奮地料理家裡,照顧小孩,是街坊鄰居稱讚的賢妻良母。但在5年前,當時阿嬌常常有情緒的問題,折騰他與家人好幾年。每年入秋,阿嬌開始覺得人變得很懶,邋遢不愛清潔,連洗澡都要再三催促,整天昏睡,醒來後又猛吃東西,尤其是麵包,好像吃不飽般,全身好像鑄鉛一樣的沈重。家人非常生氣阿嬌這種「吃飽睡睡飽吃、好吃懶做」的樣子,但是也奈何不了。這些情形大概過年之後才慢慢改善,甚至到了隔年四、五月,阿嬌變成了另一個樣子,開始打扮、花錢購買化妝品,她告訴自己要振作,家人雖然覺得好像有點誇張,但是覺得總比「好吃懶做」的樣子好些。雖然不是每年這樣,但是阿嬌的情緒好像隨著季節變化而改變—「冬日憂鬱、夏日亢奮」。經過精神科醫師診斷,阿嬌得到了「季節情感性疾患」,經過妥善的治療,阿嬌的情緒穩定多了,又回復到原本大家稱讚的樣子了。

憂鬱症是生理與環境因素交互作用形成的,可以分為好幾種型態,其中有一種的特徵是「冬季限定」,就是所謂的「冬日憂鬱(winter depression)」。也產生一些季節與情緒相關的文學作品,例如「秋日淒淒」、「秋雨秋風愁煞人」。那麼天氣變冷是如何影響情緒的呢?具體原因尚不清楚。可能的解釋是,秋季和冬季的陽光較少,較少的陽光曝露可能會影響身體機能包括:生理節律的改變、血清素濃度下降與褪黑激素的失衡,這些生理因素的變化會影響睡眠、飲食與情緒,進而引發憂鬱症。

一般人遇到天氣轉涼就常有愛睡覺、愛吃東西、心情悶悶的情形,但是如果這些現象太過明顯,影響到生活,就可能是冬季憂鬱症。嚴重會有嗜睡、注意力不集中、暴飲暴食、心情低落、社會退縮不願意出門等狀況。既然這些病患的體質容易受到日照縮短的影響,日照變長的時候就有可能反彈成為情緒亢奮。

一般在高緯度,冬季漫長而嚴寒且日照不足的國家更容易有這種季節性情感性疾患;例如加拿大、北歐國家等,估計約有10%的人口的情緒明顯受到季節變化的影響。台灣橫跨熱帶與亞熱帶,四季如夏與如春,雖然冬季憂鬱症的發生率不如高緯度國家明顯,但是仍偶會有這般的案例,北台灣就比南台灣案例多,也是另類的「重北輕南」。

季節性的冬天憂鬱症需要接受專業的醫療,除了藥物以外,「光療法」是最近發展的一種治療。美國也發明出簡便的光照箱可購回在家中使用,通常是在早上及傍晚時照射1至2個鐘頭。不過這種光療法在陽光充足的台灣應該「難有市場」。冬季憂鬱症既然是日照不足所引起的體內生物節律性失調有關,藥物治療外,在台灣,就應該多多往外走,補充足夠的日照,有助於改善此冬季憂鬱症現象。預防勝於治療,要防止冬天心情不好,享受陽光是一很好方法。

建議民眾起床後拉開窗簾或到戶外享受陽光,住在北部的國人,更可以考慮冬天來高雄long stay,不僅避免憂鬱症上身,也可以享受高雄的溫暖。

(相片提供 蘇伯欽)

 

 

【回本期目錄】
 
高雄市三民區自由一路100號(地圖) │ 聯絡信箱│網頁維護:kmuj@kmuh.org.tw
高醫醫訊雜誌社 版權所有 © 2013 KMUH All Rights Reserveda 建議使用IE 9.0以上1024×768為最佳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