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牙」專刊
2017.07 第37卷2期 執行編輯:曾于娟
  回首頁搜尋引擎高醫醫訊PDF文件加入我的最愛高醫網站 
「南方杏林」
當個好醫師
【回本期目錄】
口述/口腔醫學院  林立民 名譽教授  特約撰寫/劉盈慧 (106年7月)

生命源頭的影響

若有人問我做個好醫師的條件是什麼,我會說當個好醫師就是要先當個好人,這樣的信念來自我生命中兩個重要的源頭,首先是我的基督教信仰教導我要效法奉獻的精神,歷史上諸多行醫者如史懷哲等人都是傳教士,秉持著往人群中走去、照顧有需要的人的理念,因此行醫自然要將救人視為第一要務。

第二個重要的影響來自我的家庭,我的外婆是中醫師,所生的孩子包括我的舅舅和母親,在長成後也繼承衣缽走上行醫之路,後來隨著大陸動亂輾轉遷居來到台灣高雄,我的母親繼續以婦產科醫師的身份為大家接生。我自小在位於家中的診所中長大,對母親與患者的互動習以為常,許多時候還分擔了為患者掛號或帶領進出診間等工作。

在那物資貧瘠的年代,許多人無鞋可穿,至多就一雙木屐到處走,自然沒有多少能力負擔醫療費用,我看著母親還是不時騎著腳踏車出外接生,所到之處不只是富貴人家,更多的是低門矮戶的簡單房舍,甚至是牛寮、瘋人院等平常人避之唯恐不及之處。當窮苦人家為醫療費用惶恐時,她甚至不收診金,好幾次下來,反倒是感恩在心的患者家庭見到醫師收入不豐,努力想辦法湊錢把醫藥費還上了。

走上牙醫之路

身處在這樣的成長環境中,我自然而然的立下了想當醫師的心願,但早年學醫管道不多,激烈的入學考試中我獲得的分數並不足以進入醫科,本想選取同為高分科系的藥學系,此時我的父親很睿智的提醒我:「牙醫系的分數雖比較低,但你最初想當的是醫生不是嗎?牙醫也是醫生啊。」我回頭檢視初衷,自此走上牙醫之路,其實這是命運奇妙的安排,正所謂上帝關了一扇門卻會為我們開一扇窗,怎麼也沒想到當初沒有多少人想唸的牙醫系,會在醫療五大皆空的今天成為醫學生搶手的出路選擇。

早年進入高醫大學就讀時,大環境很艱困,連附設醫院都還只是位在六合路的小規模醫院,就可想見早年的校園環境以及師資的欠缺了。在這樣的狀況下,最直接的反應就是學生要不是想辦法轉往資源更充裕的地方,就是受不了過程中的辛苦而放棄,以我那一班來說,一開始30人組成的班級,真正撐到畢業的竟然只剩下9個人。我與其他同學也曾通力合作,期望透過各種管道爭取到更好的師資,可惜天不從人願。在我受到打擊時,我默默立下心願:「將來我學成了,若到時我有機會也有能力,我會回來學校奉獻一己之力」。

赴美求學後回台

要實現這個心願的第一步自然是要充實自己,於是我在當兵和短暫於中興醫院服務後,動了出國念研究所的念頭,恰好那時遇上我國退出聯合國事件,移民風潮大盛,在父母親的支持,以及妻兒容忍下(當時國家規定是一年內不可接親屬到國外),我飛抵美國芝加哥求學,這一去就是八年。異國他鄉的辛苦不曾少過,但熬著熬著也取得了美國的學位、教職、醫師執照和公民資格,後來甚至連父母親、手足和太太小孩都帶往美國,算是全家人移居美國了。

生活看來安逸無缺,可是身為教徒的我從未忘記行醫者該有的精神,加上那幾年陽明大學醫院院長韓偉博士多次到訪芝加哥,每次與在美的醫事人員見面時,他總是耳提面命的希望大家能回家鄉貢獻所能,於是我下定決心回到台灣。返台那年又是動亂不斷的歲月,先是有台灣與美國斷交、美國改與中共建交的大事,接著又發生美麗島事件,人心惶惶下許多人忙著移民,上自我的父母親、下至我的孩子們,對於我返台的決定都抱持反對的立場。

我終究還是選擇回到母校服務,這一待就近40年,除其中出國進修博士的短暫三年外,我就以一輩子高醫人的身份在學校與醫院服務。這其間歷任多項職務,例如系主任與學務長等等,棘手的事情當然少不了,印象中就以勸阻學生跳樓一事最為驚險。幸好快樂的事情也很多,例如爭取人力與物力壯大牙醫系與牙科,嘉惠更多學子與患者;在艱困的國際環境與中共打壓下,身段柔軟但堅持的爭取到口腔顎面國際會議在高雄舉辦的機會,為台灣爭取國際曝光度,也減少南台灣醫事人員要舟車勞頓北上的辛苦。

秉持信念當醫師

回看這一輩子的牙醫之路,我最想提醒學生的還是生命教育和醫學倫理,或許今日因收入因素讓牙醫成為醫學生的熱門選擇,但我們切不可因此就違背從醫之初心,必當謹記著「視病如親」與「視病如師」。前一句話較易懂也較常聽見,就是要我們將心比心,而後一句話則更有深意,這裡的「病」指的是「病人」,更是「病歷」,提醒我們病歷是最好的老師,當患者帶著多重疾病、長年累積下來的厚重病歷來到我們眼前(尤其是現在多已透過電腦建檔,更難感覺到病歷的沉重和意義),我們切不可因嫌煩瑣而輕忽了,要知道患者是以他們的肉身和多年磨難累積病歷,來到我們眼前,充實我們的能力,幫助我們成為更好的行醫之人。

這就是我的信念,多年來深藏在心,如傳道者般的背負著,一步一步走這條漫長的白色巨塔之路。

 

【回本期目錄】
 
高雄市三民區自由一路100號(地圖) │ 聯絡信箱│網頁維護:kmuj@kmuh.org.tw
高醫醫訊雜誌社 版權所有 © 2013 KMUH All Rights Reserveda 建議使用IE 9.0以上1024×768為最佳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