蕁麻疹是一種會搔癢的風疹塊皮膚疾病。一個人的一生中約有20%的機會發生。發生的範圍有時只是小範圍的局部紅疹,可能在臉上脖子軀幹和四肢,有時範圍會擴大到全身。疹子是動態的,時而消失,時而冒出;時而小範圍,時而全身除了風疹塊,有時還會有血管性水腫,造成局部皮膚的水腫。尤其是眼皮、嘴唇,多數像感冒時程一樣,局限在一兩週內就好了。然而,有些頑固超過六週,
就是慢性蕁麻疹了。
研究發現這些風疹塊是皮下的肥胖細胞(Mast cells)或嗜鹼性白血球細胞( Basophil
cells)被過敏原刺激引發組織胺(Histamine)釋放於皮下所造成的。
這種過敏原來源很多,最常見的是病毒、細菌,其次是食物或食物添加物如色素香料防腐劑,或調味料,或藥物,或蚊蟲叮咬,或藥物尤其是抗生素,或化學性揮發物質,常見於裝潢物料中,或洗髮精沐浴乳。生活中各種吃進去的,吸進去的,或皮膚接觸的都有可能是過敏原。蕁麻疹多數屬第一型過敏,所以可抽血作特異性IgE過敏原的檢查,如MAST過敏原檢查、CAP過敏原檢查、晶片式過敏原檢查,可查過敏原種類有數十種。
急性蕁麻疹不太需要檢查。病史是最可靠可以找出過敏原的方法,新接觸的東西在一小時內產生風疹塊,很大的程度就是過敏原。以後避免再接觸就好。急性期產生的風疹和癢感,主要用第二代抗組織(
H1 histamine
blockers)治療。使用方便,每日一到兩顆,嗜睡的副作用可降至最低。若是全身性嚴重過敏,可以加上短期一週內類固醇的使用。因為急性蕁麻疹幾天內就會好,患者無需恐慌,按時吃藥,等風暴過去。
至於慢性蕁麻疹,就是那種反覆發作風疹塊超過六週以上的蕁麻疹。約佔人群中的1%。有些可以找到過敏原,如牛奶、蛋、塵蟎、化學揮發劑等。但多數找不出過敏原,可能是免疫系統引起的慢性自發性蕁麻疹(
Chronic spontaneous urticaria)。這樣的慢性可能會持續2-5年,然後消失不見。
慢性蕁麻疹有時會伴隨潛在的免疫系統疾病,如紅斑性狼瘡、乾躁症、橋本式甲狀腺炎。治療的藥物還是以長期規則服用第二代抗組織胺。若皮疹或搔癢控制不下來,會逐步加量或增加別的抗組織織胺,或加上第一代的組織胺,或加上介白素的拮抗藥物(
Leukotriene-receptor antagonist,
Montelukast),或免疫調節藥或生物蛋白質藥物如Omalizumab。多數慢性蕁麻疹用口服抗組織胺控制即可,但對頑固又嚴重的蕁麻疹則需動用到免疫調節劑或生物製劑。
蕁麻疹是常見的皮膚疾病,癢和搔抓會影響生活品質,用藥很容易控制,抗組織胺很安全,適合長期使用。不管是急性或慢性多數會好,所以不需驚慌,與醫師配合用藥,自然無懼。
﹝門診時段﹞
週二上午、週三夜間、週五下午 過敏免疫風濕內科一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