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間,冬天將至,冬天是最容易感冒的季節,不少人在冬天也會遭受手腳冰冷或氣喘發作、咳嗽、流鼻水、冬季癢等問題的困擾。對於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患者而言,冬天的低溫更是一種壓力,心肌梗塞、中風發生機率相對更高。
早在數千年前,中醫經典古籍《黃帝內經‧四季調神大論》就提到:「冬三月,此謂閉藏」,又說:「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意思是冬天陽氣閉藏起來,所以天氣轉為寒冷,如果沒有做好保暖和預防措施使得身體的陽氣耗散,影響所及甚至到隔年春天,可能出現體力不足、暈厥乏力的狀況。長久以來冬令進補已成為冬季的一大盛事,但是「補」是一門學問,如何養好體內的陽氣,使身體有充足的電在寒冬來臨時顯得格外重要。中醫特別重視「上工治未病」的預防醫學,以下羅列數項冬季常見的問題,提供保養預防的方法,協助民眾歡樂健康過冬。
冬天易手腳冰冷的人、怕冷的人
首先要先釐清一個常被誤解的觀念,手腳冰冷不等於虛寒體質、「冷底」。陽氣不能達於四肢,有兩種可能,一種是陽氣不足,即「陽虛」,俗稱寒性體質,此時給予溫補藥物可以奏效;另一種是陽氣不通,因為某種原因阻塞而無法達於四肢,此時需用通的方式,若仍使用溫補方式反而會使身體火上加油、口乾舌燥冒痘痘等。
有效防寒保暖、抵禦寒氣,預防心血管疾病、感冒
從背、足做起。背屬陽,足太陽膀胱經循行於人體背部和足部,多曬背部可以激發陽氣,冬季可於正午時間多去有太陽的地方曬曬背部。每晚睡前用溫水泡腳至膝部。盡量早睡,可以養人體陽氣,老人要待太陽出來後再起床,此時身體陽氣上升較快,能保持身體溫熱不受寒。對於陽氣虛的人,中醫除了有豐富的補陽氣藥外,也會以艾灸溫灸關元穴,位於臍下三吋,是幫身體補充陽氣的有效方法。此外,中醫天人合一的觀念,配合節氣,在冬至過後的第一到第三個九天,貼三九貼於背部俞穴,可緩解過敏性鼻炎、氣喘、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的發作頻率、程度。
冬天皮膚護理:
冬天低溫,血管收縮皮表血循變差,皮脂腺的分泌減少,若皮膚出現乾燥、龜裂、脫屑、搔癢甚至發紅的情況,此時不宜再吃羊肉爐、薑母鴨、麻辣鍋等燥熱的食物及燒烤、油炸物,會加重皮膚乾癢。可吃芝麻、黑或白木耳、山藥、秋葵等滋陰潤燥的食物。若情況未改善,中醫富含養血滋陰潤燥的藥物,從內在調理、從根本改善。此外,洗澡水溫不宜過高,也不宜洗太久,會導致膚表皮脂被過分去除、角質層含水量降低,反而加重乾癢。清潔劑不宜選用去污去油力過強的,宜選用偏重保濕與滋潤的產品。洗完後皮膚的角質含水量最高,用毛巾輕輕擦乾後即上乳液防止水分散失。中醫有紫雲膏,兼具潤燥保濕及修復的功能。
由於篇幅有限,民眾若有其他疑問,宜向專業中醫師諮詢,體質的區分判斷有很多細節,讓專業中醫師為您親自把關、適時調整藥材、食材、治療調養方式,可以達到省錢省時省力、事半功倍之效。

﹝門診時段﹞
王怡琇醫師:週一上午、週三下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