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專刊
2019.12 第39卷第7期 執行編輯:洪仁宇
  回首頁搜尋引擎高醫醫訊PDF文件加入我的最愛高醫網站 
陪您過個好年「冬」-談冬令進補
【回本期目錄】
中醫部   李宗翰 醫師 / 林宏隆 部主任 (108年12月)

冬令進補來自於傳統習俗,「補冬」的習慣,特別是在立冬到冬至的這段時間,趁著正式進入寒冷的冬天時,好好調養身體,抵抗寒冷的天氣;

冬季藥膳食用:

1.溫性、熱性,中醫所謂的「溫補腎陽」的食物,以及中藥材,如:蔥、薑,又以老薑勝過於生薑、仔薑、蒜、地黃(地黃又分為生地黃、熟地黃)、肉桂、桂枝等。

當中薑的使用就有點學問:生薑(薑),辛、微溫,中醫用治傷寒頭痛鼻塞、止嘔、祛痰降氣。紫薑(仔薑)來自初生嫩芽、末端微紫色,主要富含薑辣素,作佐料、調味。而老薑(薑母),是指成熟度更高的生薑、味道較辣,且有明顯的纖維細絲,有渣渣的口感,在調味、茶飲、製作薑片薑糖,較多被使用。

地黃,在臺灣民間使用,多為生地黃或者熟地黃、酒製地黃;地黃也就是藥膳、羊肉爐、當歸湯中的黑色或深色成分的來源。生地黃,大寒而涼血、血熱者使用;熟地黃,也就是酒製地黃,性微溫而能補腎、入腎,血衰者用之。

生地黃:偏褐色、乾燥 熟地黃:深黑發亮、黏膩汁液樣

舉例來說,最常見的補養氣血中藥方,四物湯、包含有當歸(酒炙)、川芎(酒炙)、芍藥、地黃(生、熟),除了酒炙、溫其藥性,養陰生津、清熱涼血、補血(地黃);行氣行血、順暢氣血(川芎)、行氣止痛、養陰收斂(芍藥);行血補血、行氣活血(當歸)。

另外,溫補腎陽、也增加香氣如肉桂、桂枝的加味,也是常見,如十全大補湯;由四物湯,八珍湯,到十全大補湯,也增加了参、黃耆、茯苓、白朮等補氣和中,其中的参、當歸、黃耆、肉桂等等,屬於補氣益血的組成藥膳方(如本院中醫部 KMU-C2 参耆燉魚包),燉肉、煮魚,湯成稍加枸杞子,對於出院後調養、冷冬氣候的輕補氣血都很適合。

2.可加入共煮的食材,為可獲取富含蛋白質、維生素、或者平常愛吃的豬、雞、牛、魚、蝦貝(較易於吸收的食材)、或者蛋、根莖類、菇類;以動物油脂的調和、萃取,或者青菜的清甜襯托、調和藥材乾澀、苦辛口感。例如本院中醫部的當歸綜合包(KMU-D5),就包含了上述的當歸、川芎、熟地、参、肉桂、黃耆、甘草等藥材,改善冬天血液循環不好、也可以改善貧血、血壓低、大病後頭昏、怕冷等虛寒虛弱症狀。

﹝門診時段﹞
李宗翰中醫師:109年1月起 週五 上午診

 

 

【回本期目錄】
 
高雄市三民區自由一路100號(地圖) │ 聯絡信箱│網頁維護:kmuj@kmuh.org.tw
高醫醫訊雜誌社 版權所有 © 2013 KMUH All Rights Reserveda 建議使用IE 9.0以上1024×768為最佳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