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的陳太太,近一年來,時常感覺緊張、靜不下心。她工作表現一直都很好,但最近卻不斷擔心業績會下降;另外,她每年都有定期做身體檢查,身體健康也沒甚麼問題,但她卻一直擔心健康會變差,越擔心則身體各方面越覺得不對勁,開始出現心悸、胸悶、頭痛、睡眠品質差等等。因為上述情形,陳太太曾到許多不同科別的門診,做過一系列檢查,報告也都沒有大問題,最後經內科醫師轉介到身心科看診。精神科醫師診斷為焦慮症,經過藥物治療搭配心理治療後,陳太太心情和身體的不適在半年內逐漸好轉,生活品質也大幅改善。
究竟什麼是焦慮症呢?焦慮症常見的表現為坐立不安、注意力不集中、肌肉緊繃、容易疲勞、易怒及睡眠困擾。容易對生活許多事件過度焦慮、緊張,這種擔憂會持續出現,甚至會讓人覺得靜不下心。如果這些狀況已經出現數週以上,身體檢查並無什麼大問題,就可能是焦慮症在作怪。
焦慮症在坊間常聽到的別名,叫自律神經失調。自律神經失調是一種焦慮的生理反應,當焦慮程度超過個人所能負荷時,身體的各個器官就會開始跟我們
「抗議」,像是頭會暈會痛、皮膚會畏寒會潮紅、心臟會胸悶心悸、肺臟會喘不過氣、腸胃會腹脹腹瀉、四肢會麻會顫抖、骨骼肌肉會痠痛,甚至還會出現性功能障礙,因為問題種類繁多,也會影響到生活功能,所以絕對不容忽視。事實上,身體症狀和心理狀態原本就會互相影響,許多人都認為焦慮症只是病人自己「黑白想」、「瞎操心」,但其實目前科學已證實人腦中的神經傳導物質—血清素和自主神經系統會因壓力、緊張等原因而不穩定;反過來說,人也有可能是因為這些神經傳導物質不足或自主神經系統不穩定,情緒才變得容易緊張。所以焦慮症可能是因為壓力引起,也可能是神經傳導物質—血清素不平衡後,才讓人焦慮。
如果我有焦慮,該怎麼辦呢?我們可以從最常做的「腹式呼吸法」去練習,學習如何安慰自己。首先,先舒服的躺著,並且將手放在腹部上感受我們的呼吸頻率。步驟如下:
「透過鼻子慢慢的吸氣
稍微憋氣緩停一下
慢慢地將肺部裡面的空氣由嘴巴呼出
然後再稍微緩停一下」
每天只要持續練習數次,每次十分鐘,便可達到放鬆身心靈的緊繃感。
當然,有些狀況並不是單純做一做身體調適就可以輕鬆解決的。如果病症持續時間很久,狀況日趨嚴重,已經引起社交、職業或其他重要功能減損時,還是強烈建議趕緊尋求身心科醫師的協助,儘早發現、儘早治療,讓專業來陪著您渡過人生的關關挑戰!
﹝門診時段﹞
週四下午 身心特診
週五下午 精神科一診
週五上午 婦產科 婦女身心特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