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是位剛滿月的可愛男寶寶,今早起床後,爸爸媽媽發現小明看起來有些疲倦,呼吸比較急促與費力,也不太願意喝奶,測量體溫才發現小明發燒了!小明的爸爸媽媽心急地帶著小明到醫院求診,小兒科醫師評估後說:「可能是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喔!」,建議小明住院觀察與治療。
什麼是呼吸道融合病毒?會有哪些症狀呢?
呼吸道融合病毒是嬰幼兒呼吸道常見的病毒感染,常導致細支氣管炎與肺炎。在溫帶國家較常見於冬季,但在臺灣因季節溫差不明顯,一年四季中均可能得到呼吸道融合病毒的感染。臨床症狀包括流鼻涕、咳嗽、發燒,嚴重時會引發呼吸急促與困難、肋間凹陷、呼吸聲有哮鳴、缺氧等症狀,亦可能併發心血管、中樞神經系統、肝腎器官之合併症,在兩歲以下的嬰幼兒與高危險群者須特別留意,可能會導致長大後易有喘鳴或氣喘。
哪些人是得到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的高危險族群呢?
早產兒、患有慢性肺部疾病、家中有多位孩童、家中有人吸菸、患有免疫缺陷疾病、患有神經肌肉疾病與患有先天性心臟病之嬰幼兒,都是罹患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的高危險族群。
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有治療的藥物嗎?
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目前並無有效的藥物,只能採取支持性療法,如使用氧氣、姿位引流、抽痰,症狀緩解藥物等,若引發呼吸衰竭則需使用呼吸器治療,故在臨床上強調預防勝於治療。
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怎麼樣的情況下需要住院治療呢?
如果病童為高危險族群(如小於2個月大之嬰幼兒、早產兒、慢性肺部疾病、先天性心臟病、免疫低下疾病)、或有生命徵象不穩定(如呼吸速率過快、發紺、血氧飽和度不穩定)、食慾與活動力明顯下降等症狀,應經醫師評估是否需住院治療。
要如何預防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
呼吸道融合病毒主要經由飛沫或直接接觸等途徑傳染,因此勤洗手與戴口罩、避免出入人多擁擠之公共場所、避免嬰幼兒接觸到二手菸、空氣汙染或過敏原等,均可降低呼吸道融合病毒之感染率。
針對感染的高危險族群,目前健保有給付被動性預防藥物「西那吉斯凍晶注射劑」(Palivizumab,商品名Synagis®,人類免疫球蛋白單株抗體)用以預防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導致嚴重的下呼吸道疾病。目前健保有給付的對象包括:
1.出生時懷孕週數小於或等於30週之早產兒。
2.併有慢性肺疾病之早產兒(出生時懷孕週數小於或等於35週)。
3.一歲以下患有血液動力學上顯著異常之先天性心臟病童,經醫師評估符合給付條件者。
小明在入院經過治療後,呼吸狀況與食慾、精神狀態都逐漸改善,燒也退了,爸爸媽媽總算放心多了,在住院一週後,小明順利恢復出院返家。
﹝門診時段﹞
高醫:週一上午、週二下午兒科三診、週五上午 健兒門診
旗津醫院:週四上午兒科門診(隔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