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據WHO世界衛生組織規定年滿65歲以上,則稱為「老年」。世界人口正在老齡化,據估計,全球60歲以上的人口比例將從11%增至22%。而2005-2008
年臺灣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 65 歲以上老年人,老人維生素
D、E、鈣、鎂、鋅的平均攝取量皆不及營養素參考攝取量,也與老年人容易有骨質疏鬆、肌少症及貧血等常見的問題相互呼應。
骨質疏鬆 & 肌少症
目前骨質疏鬆與肌少症逐漸受到重視,此兩者相互關聯並且與衰老症相關。肌少症為肌肉的力量、質量,或是生理表現的下降;臺灣65歲以上老人肌少症盛行率男性為23.6%,女性為18.6%,此外,肌肉質量和強度的下降會對骨骼質量產生負面影響,骨骼質量在衰老過程中也會下降,從而導致骨質減少和骨質疏鬆。
營養的補充與規則運動可以預防和改善衰老及肌少症。營養的補充主要為均衡足夠的熱量及優質蛋白質攝取,並可選擇富含鈣及維生素D的食物。鈣的主要飲食來源包括牛奶及綠色蔬菜,建議每天喝2杯低脂鮮奶,除了可以增加鈣質補充也是優質蛋白質來源;或者以芝麻、黑豆混製成糊狀食物做為點心也可提高鈣攝取。若實在無法由食物中攝取足夠的鈣質,可服用鈣片補充,但每日不要超過建議量1000毫克。
每週3次適度的曝曬陽光,身體會產生維生素D,幫助鈣質的吸收。而維生素D的主要飲食來源有:魚類及魚肉製品、牛奶、菌菇類。藉此透過維生素D幫助人體從腸道中吸收鈣質及促進肌肉蛋白質合成。
貧血
老年人另一個常見問題是貧血,主要因為年紀漸長胃液分泌減少、酸度降低,影響鐵和鈣的吸收,而胃液減少,也使幫助維生素B12吸收的內在因子相對減少,容易有貧血的症狀。最常見的類型是缺鐵性貧血。如果患有貧血,則富含鐵和維生素B群的飲食就非常重要。食物中的鐵有兩種:血紅素鐵和非血紅素鐵。血紅素鐵存在於紅肉、家禽和海鮮中。非血紅素鐵存在於植物性食物和含鐵強化食品中。吃上述含鐵量較高的食物時,可搭配維生素C含量較豐富的蔬菜水果,可以增加鐵質的吸收率。

銀髮族能有正確飲食觀念,「吃的下、吃的好、吃的對」,同時維持良好的身心靈狀態,這樣就能達到健康長壽的目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