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台灣食安事件連環爆,從廣為人知的三聚氰胺事件及飲品內參雜塑化劑,到近五年內發生了毒澱粉事件、黑心油、回收油等,至今年2月發生的雞蛋驗出芬普尼事件,「食」是民生需求之一,針對食材的選擇如何自我把關,如何挑選安全安心的食材呢?
採買食物流程小撇步
☆ 採買有規劃,事先計畫不過量
現代人工作繁忙,無法天天採買,或是被促銷優惠價所吸引,造成食材越買越多,導致食物放久了新鮮度降低,甚至過期。為了讓食材保有最佳的新鮮度,可先條列出所需購買的項目及份量,勿超量購買,避免不必要的浪費。
而食物購買的順序也須注意,建議先挑選不需冷藏的包裝食品,如:米、麵條、植物油、調味料,並注意此類包裝食品的有效期限是否過期或過短,且包裝是否完整無破損。其次購買為能在室溫下保存一至兩天的食物,如:蔬菜、水果,最後再購買須冷凍冷藏保存的生鮮肉品。提醒要攜帶保冷袋,將冷凍冷藏食品放入保冷袋中,一來可隔開蔬菜水果,避免微生物交叉汙染,二來保冷袋內層的金屬層具有反射熱輻射的效果,降低溫度上升的速度,延緩微生物滋生的風險。
☆選擇有撇步,安全營養無負擔
以分散風險原則購買食材,採購時同一個食材及食品以更換不同的廠商或是不同的產地做為採買標準,以「黑心油」事件為例,本次購買A公司的植物油,下次則考慮購買B公司生產油品;另以「毒雞蛋」事件為例,這週購買中部生產的雞蛋,下週則選擇南部生產的雞蛋,輪替更換生產來源的產品,可降低風險。
生鮮食材選擇當季當令的食材,當季食物大量盛產,營養價值高,價錢也相對較低;若選購包裝食材,建議選擇有政府機關認證的食品標章,多一道保障,以下介紹國內常見的食品標章:

食物儲存安全原則
☆食材分類放置,避免微生物交叉污染
採買後需冷凍冷藏之食材應盡快放入冰箱中儲存,放入冷藏室前須分類放置,以「上層熟食,下層生食」原則存放,由上至下的位置來說,上方需放低汙染性的食材,如:熟食,而下方則放污染性較高的食物,如:生鮮魚、肉等,避免肉品的血水接觸到低汙染性的食材,造成交叉汙染,另外建議買回來的魚及家禽肉類可先將內臟去除後清洗去渣,再分裝於保鮮盒或乾淨的袋子,標示購買日期放入冰箱中存放,也建議蔬菜水果於冷藏室中勿超過三天,冷凍食材勿超過一個月。
☆優良食物存放溫度,遠離食物中毒風險
7℃到60℃為食物的危險溫度帶,食物若長時間存放在此危險溫度範圍,容易造成食物細菌快速生長繁殖,故冰箱的冷藏溫度需低於7℃,冷凍需低於-18℃,冰箱需要有一定的冷空氣流動空間才能維持一定的冷度,建議冰箱放置物品以七分滿為原則,讓冷空氣對流流通,並不隨意開啟,以符合適當的冷藏條件。建議可於家中冰箱內放置簡易的溫度計,隨時監測冰箱內的溫度,另外若餐點未當餐食用完畢,應有適當的熱藏溫度>60℃,減少微生物滋生而造成的食物腐敗。
挑選安全安心的食材成為全民課題,以及如何避免食物儲存不當,造成微生物繁殖導致食物腐敗,為令人民擔憂的議題,請大家跟著營養師的腳步,採買安全的食物,適當儲存食材,讓你「食」在安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