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農業局及美國衛生署在2015年發表了美國飲食指引(Dietary Guidelines for Americans
2015-2020),此指引有科學證據證實,可透過營養素密度高食物選擇、適當熱量攝取及規律的運動,達到癌症預防及降低慢性疾病危險性之效果。近年來世界環境變遷,多選用『在地生產、在地消費』,新鮮低碳的當地食物,除了讓身體健康,也可以愛護地球。
「食物哩程」的概念是指食物從生產地送到消費者餐桌上所需的運輸距離,里程越高,表示運送距離產生的二氧化碳越高,低碳飲食也由此概念衍生而來。從每天早上第一口食物開始,我們就可以落實以下6項減碳措施:
1.選擇當季、當地食材
主食類選擇台灣當地生產的糙米及未精緻全穀類,且食用當季蔬食,都符合「原型飲食」及「綠色飲食」的精神。強調選擇當季蔬果,除了減低運輸或能源在運輸上的耗費,亦可減少防腐劑對生態平衡的破壞。
2.選擇少包裝、少加工食材
建議平日以天然食物及攝食當地蔬食為主,攝食過度加工的食品,不知不覺中會攝入過多的糖、油、鹽,當然空熱量也變多了。加工食物會使用高溫、高壓、包裝等處理方式,此加工過程都需要耗費不少的能源。
3.購買適當份量
「綠色飲食」中,「吃多少、煮多少」的概念可避免剩食,除了減少廚餘浪費,也符合飲食安全。此外減少重覆覆熱,相對可減少營養素流失以及微生物滋長的風險。
4.遵守節能原則烹調
囤放過多食品,不僅耗電耗能,食物容易放到壞掉,食物浪費就是這樣造成了。而烹煮食物時,最好能蓋鍋蓋、將食材切小塊或使用悶燒鍋,食物比較容易煮熟。這些方法均可節省能源。
5.減少使用交通工具
選購食材應以台灣生產為主,少用進口食材,因為食材運輸時會需要冷凍、冷藏、包裝等都需要耗費不少的能源。交通工具在碳排放量及汙染對環境的影響也是眾所周知,因此走路到附近市場購買海鮮,比開車到港口採買的碳排放量來得少喔!
6.減少垃圾產生
經常外食者若自備餐具碗筷,少用免洗餐具並自備購物袋及保冷袋,減塑可減少垃圾產生,降低焚化或掩埋的數量,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也是綠色環保的一環。
從以上可知,「多吃蔬食、少吃紅肉、少吃過度加工的食品」的原型健康飲食,除了可維護自身健康,有助於體內環保及地球環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