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八歲的王先生在六年前被診斷出心臟衰竭,之後王先生便按時服用心臟衰竭的藥物。不幸的是,從去年年底開始,王先生因運動性呼吸困難、下肢水腫等心臟衰竭症狀併急性惡化多次住院治療。住院期間也曾安排心導管檢查,顯示冠狀動脈正常無顯著狹窄。雖然已盡可能使用藥物來控制心臟衰竭,但王先生對於藥物治療的效果相當有限,這讓我們的治療陷入窘境。所幸,現今我們對心臟生理及動力學了解的增進,一種新型節律器—心臟再同步化治療(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CRT)可藉由激發左心室跟右心室同度收縮來提高心臟收縮力的效率,減少心臟衰竭的症狀,改善病人的生活品質。
心臟衰竭導致無法輸出身體各器官組織代謝所需的血量及氧氣,造成呼吸喘、呼吸困難、
四肢冰冷、下肢水腫等臨床症狀。心臟衰竭的治療目標在於改善症狀,防止疾病惡化,以及降低併發症和死亡率,但藥物治療不是每個病人都可以得到療效;慢性心臟衰竭的病患中有約略有三分之一的人,會有心臟內的傳導系統的受損,導致左右心室處於不同步的收縮,這會使心臟收縮能力更加減弱,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便可以考慮為病人提供「心臟再同步化節律器治療」。
「心臟再同步化節律器治療」的目的就是希望讓左心室跟右心室能同步收縮,使心臟收縮力得以提升,進而改善病人的症狀、恢復心臟功能,得以減少病患的死亡率。放置時先在鎖骨下的區域做局部麻醉,之後將一條導線從腋靜脈或鎖骨下靜脈經冠狀竇放到左心室側壁的分支,另外兩條導線則分別放到右心室跟右心房,而節律器則植入於皮下
(如圖)。由於相較於傳統的節律器,必須多放置一條導線,因此放置的時間可能較長;節律器本身的體型也比傳統的稍微大一些。
要注意的是心臟再同步化節律器治療並無法完全取代藥物治療,接受心臟再同步化節律器治療的病患仍需依醫師的指示下調整藥物的使用。目前台灣的衛生福利部中央健保署規定,病患要符合以下條件才可以接受心臟再同步化節律器治療:心臟衰竭經藥物治療後效果不佳、心臟功能評估為紐約心臟學會功能分級第三級或第四級,合併有左側支束傳導完全阻滯(CLBBB),
QRS 波的寬度≧ 130毫秒,左心室搏出分率(LVEF)≦ 35%,而且必須事前申請。
心臟衰竭的盛行率日益增加,如果不好好控制的話死亡率是非常高;雖然心臟衰竭是無法根治的疾病,但是透過生活作息的改變以及現有醫療方式,大部分的病患都能對病情做有效的控制。

﹝門診時段﹞
週二夜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