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先生,55歲,網球運動員,有抽菸習慣多年,日前比賽過程中有感到胸悶,但不以為意並堅持將比賽打完,沒想到剛走出球場時就突然昏厥倒下,球友發現其無呼吸心跳,立即叫救護車並進行心肺復甦術。經過急診穩定病情後,懷疑是心肌梗塞造成心律不整,立即啟動緊急心導管確定診斷並放置支架,但是意識狀況並沒有隨著生命跡象穩定而立即改善。幸而在加護病房進行低溫治療5天後,順利甦醒,逐漸可以與家人對話,終於平安出院。
心跳停止時心跳停止時人體全身的血液停止流動,器官伴隨著時間的流逝逐漸受損,首當其衝的是精密的大腦。人之所以為萬物之靈,是因為擁有高度分化的大腦皮質,而能成就智慧與文明。然而,腦細胞非常脆弱,只要4~6分鐘缺少血流運送氧氣,大腦功能就會受損,10分鐘以上就可能無法復原。即使能將瀕臨死亡的生命挽救回來,但是患者卻仍因為長期缺氧,導致腦部功能受損,人生中一絲一縷的美好記憶、經年累月的精進技藝,都隨之消失,甚至成為植物人。
研究發現體溫每降低1℃,腦部的耗氧量就可減少約7%,全身器官的代謝速度也隨著下降,可以爭取更多讓細胞復原的契機。美國心臟醫學會於2010年已將低溫治療列入心跳停止患者復甦後的首選流程中。在台灣,中央健康保險署也於2015年修正「心跳停止之低溫療法」處置為給付項目。
臨床低溫治療的步驟,並非將患者身體冰凍起來,而是使用體內或體外的溫度調控儀,將患者的中樞體溫迅速精準地下降至34℃,希望至少持續24小時,之後再緩慢回升直到恢復正常體溫。溫度調控的過程有賴儀器自動偵測中央體溫來自動調節,有效且穩定地降低副作用。
針對心肌梗塞急救過程的低溫療法並非完全沒有危險。由於低溫容易導致致命性的心律不整(心室纖維顫動、無脈性心室心搏過速),必須比其他原因的低溫治療有更精準的溫度控制,避免過度的低溫;另外,低溫往往掩蓋了出血與感染、以及低溫本身造成的凝血功能及電解質的失衡狀況等。因此,在心臟內科加護病房,必須詳細且即時的評估低溫治療的適當性,並且與家屬充分討論,一起決定最恰當的治療方式。
猝死常令人措手不及,許多患者來不及說再見就離開,讓家屬留下無限的悲傷與遺憾。急重症醫療致力於宣導黃金救援時間的重要,一旦發生心跳停止除了把握時間送醫並進行高品質的心肺復甦術,必要時可以搭配低溫治療,除了拯救患者的生命以外,讓沉睡的親人有機會再度睜開眼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