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我在美國德州休士頓醫學中心見習,每當醫護人員詢問病人使用哪些心血管藥物時,病人都能很流利的說出藥名,及最後一次吃藥時間,更知道藥物作用與使用注意事項。這印象深烙在我心中,因為臨床照護經驗多年來,我經常碰到病人對於用藥的回應都是:「我的血管不是打通了嗎,為什麼還要吃藥?」、「藥袋上面有標示有腸胃道副作用,我怕傷胃,所以就不敢吃這藥啊!」、「藥那麼多,我記不得啦!」、「我覺得我沒問題啊!所以就沒有繼續吃藥了」。這讓我一直思索,為何有如此差別?
2018年衛生福利部統計資料顯示,心臟疾病位居國人十大死因第二位,其中又以急性冠心症最具威脅性。急性冠心症包括心肌梗塞及不穩定心絞痛二大類;近年來,醫療機構有效率地啟動緊急醫療網,加上科技進步,讓急性冠心症病人能在黃金時刻精準地接受打通血管病灶並獲得最適當照護。然而,在渡過心臟危急時刻後,若能持續規則接受藥物輔助治療,才能大幅降低心臟風險。
目前輔助治療冠心症藥物包括:抗血小板藥、抗凝血劑、乙型交感神經阻斷劑、血管收縮素轉化酶抑制劑、以及降血脂等各類藥物。醫師會依據實證資料及病人整體狀況,調整及搭配對保護病人心血管狀況最有利的各類組合藥物;因此,每位病人所使用的藥物並非完全相同;而病人也可能因為對使用藥物重要性、作用、副作用一知半解,甚至因為藥物種類複雜等因素,而可能無法遵從規則服藥,或自行中斷藥物。所以,在進行藥物衛教指導時,應考量病人個別性,包括對冠心症的認知、辨識藥物的障礙、學習意願等相關因素,以選擇提供有利於病人學習成效的衛教方式及工具。
隨著科技及資訊發達,運用多媒體教學或遊戲模式與工具,提供生動活潑、便於熟記,並能提升病人學習注意力的方式,已逐漸取代過去傳統的平面文字教材。由於病人教育程度、對文字及內容的理解能力不盡相同,加上每位指導者可能礙於時間限制、對藥物熟悉理解程度、表達能力等因素,都會影響傳達訊息的正確、完整及一致性,同樣也將影響病人學習意願與成效。因此,製作多媒體衛教光碟,除了能透過生動的影、音刺激,吸引病人視聽注意力之外,教材的一致性,且觀賞方便,也更能幫助病人重覆觀看與加深記憶。
照護心血管疾病病人有如走在鋼索上,而幫助病人安全用藥、遵從用藥的策略更是重要支柱。因此,醫護人員及藥師必須共同合作,持續評估病人需求,建立以病人為中心的用藥資訊,將有助於提升心血管疾病照護品質。

圖.護理師將衛教內容設計成紙牌遊戲,協助病友及家屬了解冠心症的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