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醫學新知」專刊
2020.03 第39卷第10期 執行編輯:盧怡旭
  回首頁搜尋引擎高醫醫訊PDF文件加入我的最愛高醫網站 
癌症心臟病學 - 癌症治療產生之心臟疾病的預防與治療
【回本期目錄】
心臟血管內科   鄭凱鴻 主治醫師 (109年3月)

你聽說過這門很火的學科 - 癌症心臟病學嗎?這個主題起源於19世紀,美國的MD安德森癌症中心,發現乳癌治療後病人常出現心衰竭,因此需照會心臟科醫師一起照護。後來發現隨著乳癌的早期診斷和治療方式的進步,因乳癌死亡者逐漸下降, 取而代之的死因是心血管疾病(見附圖)。所以對於乳癌治療後幸運存活之後,心血管疾病與心衰竭變成第二個揮之不去的夢魘。

心衰竭為什麼可怕? 根據健保署資料,全台每年約有2萬2千人因嚴重心衰竭住院;如果沒有好好配合治療,三個月內再住院率高達 30 %,5年死亡率逼近50%,比癌症還要高! 心臟衰竭最常見的症狀就是「呼吸困難」,舉例來說,一般人劇烈運動幾分鐘開始呼吸困難,但心臟衰竭患者可能連日常簡單不過的動作如盥洗、如廁等就負荷不了。更嚴重的患者,可能連平躺在床上就不堪負荷,簡直度日如年,生不如死。

因此 2000年7月1日,MD安德森癌症中心啟動了一個革命性的改變,讓腫瘤科與心臟科跨科共同照護乳癌患者,達到全面保護。事實上,不管是化學治療或放射線治療,都對心臟有一定的心毒性。 這門科學叫做cardio-oncology (癌症心臟病學)。這是我2014 到2016這兩年在麻州總醫院(哈佛醫學院的教學醫院)與Marielle Scherrer-Crosbie教授學習的主題。然而,癌症種類何其多? 癌症的藥物日新月異,從傳統的化學治療、標靶藥物、到最近的免疫療法,都對心血管系統產生毒性。常見症狀包括不好控制的高血壓、心衰竭、心律不整、心絞痛、周邊(手腳和腦)動脈阻塞、心肌梗塞到周邊的靜脈栓塞和肺動脈栓塞。但是這個領域需要一個團隊,包括醫師、護理師、個案管理師、藥師、復健團隊、營養師和社工通力合作,和衛福部以及各界的支持;尤其最重要的,是您與癌症病友的支持與參與。

現在,心臟內科在本院侯院長的鼓勵和乳房外科的歐陽賦醫師團隊的支持下,已經跨出第一步,從化療前一系列嚴謹的心臟檢查(包括最重要的心臟超音波)到治療中繼續監控,一旦出現異常就立即處置,因此嚴重心衰竭甚至死亡的比例大幅下降,去年發生率已降至0%。現在心臟內科也與血液腫瘤科合作,進行護心的計劃,但個人力量有限,需要大家在各方面的支持,才能做得更好。希望大家積極參與,讓這個團隊更完整,可以提供更優質的照護。

表出處:Patnaik et al. Breast Cancer Research 2011, 13:R64

﹝門診時段﹞
週三下午、週四上午

 

【回本期目錄】
 
高雄市三民區自由一路100號(地圖) │ 聯絡信箱│網頁維護:kmuj@kmuh.org.tw
高醫醫訊雜誌社 版權所有 © 2013 KMUH All Rights Reserveda 建議使用IE 9.0以上1024×768為最佳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