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醫學新知」專刊
2020.03 第39卷第10期 執行編輯:盧怡旭
  回首頁搜尋引擎高醫醫訊PDF文件加入我的最愛高醫網站 
赴日本研修 光學同調電腦斷層掃描儀(OCT)經驗談
【回本期目錄】

與上村史郎教授合影
心臟血管內科   尤士豪 主治醫師 (109年3月)

心導管,對於心血管疾病的診斷及治療是現今最重要工具。但傳統心導管攝影受限於2D平面的影像及解析度,對於病灶常常無法做出詳細且完整評估。僅依靠傳統心導管攝影所獲得有限的訊息下,做介入治療及置放支架,常常會不夠完美,甚至會遭遇麻煩(圖一)。所以利用「血管內高音波(IVUS) 」或「光學同調電腦斷層掃描儀(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簡稱OCT)」,對於病灶的評估、及作為介入治療的指引已日漸普及。臨床實證,使用這些血管內影像,亦能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以及改善預後。

高醫是南台灣是第一個有OCT的醫院。光學同調電腦斷層掃描儀(OCT),從血管內部,透過生物組織光學散射的原理進行掃描,藉此獲得血管內部3D的影像。OCT的解析度可達到微米級,比傳統心導管攝影高100倍,而且對比同為血管內影像的血管內高音波(IVUS)也高出將近10倍,對於病灶型態的評估更為清楚(圖二)。諸如血栓、不穩定斑塊、鈣化病變、支架內內皮新生、分叉處的病灶,使用OCT可以獲得更詳細的資訊,做出最恰當的處置。

由於深知OCT的優點,所以申請日本武田獎學金,並決定在2017年9月至12月到川崎醫科大學附屬病院做心導管的研修。向日本OCT的權威上村史郎教授學習各種關於OCT的應用。

還記得第一天到川崎醫科大學附屬病院時,忙碌的上村教授本人親切而仔細地跟我介紹環境與工作人員,讓來到異地的忐忑不安頓時消失。在日本進修三個月的每個日子,都很緊湊及充實。每個早上從晨會開始,聽日本的醫師們討論每位即將接受心導管病患的情況。接著,進導管室作為助手上台,直到所有的個案都結束檢查或是治療。透過這樣近距離的學習,除了掌握住OCT檢查的各種細節及技巧,熟悉各種血管內影像的判讀,也耳濡目染了日系風格的心導管介入治療。日本醫師那種堅持完美、不輕易妥協的精神也深深地打動且影響了我。之後兩個月,除了繼續心導管的修行外,也開始跟經驗豐富的久米輝善準教授,一起做OCT方面的研究,分析了大量的OCT資料及數據。透過這個機會更加熟練OCT影像的判讀及精確的測量。回台灣之後,除了身體力行日系的心導管介入治療,也將在川崎醫科大學附屬病院所學到的OCT的經驗傳承給科內的醫師,帶動使用血管內影像的風氣,增加心導管介入治療品質。

與久米揮善準教授合影

﹝門診時段﹞
週三下午

 

【回本期目錄】
 
高雄市三民區自由一路100號(地圖) │ 聯絡信箱│網頁維護:kmuj@kmuh.org.tw
高醫醫訊雜誌社 版權所有 © 2013 KMUH All Rights Reserveda 建議使用IE 9.0以上1024×768為最佳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