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我心臟真的有需要開刀嗎?」一個原住民阿婆坐在輪椅上問著我。她剛因急性呼吸衰竭住了一個多月的醫院後出院,出院的診斷寫著重度主動脈狹窄。阿婆有心衰竭的症狀,心音聽起來有很強的收縮期心雜音。她聽說高醫有心臟專科醫師來大武駐診,特地從達仁鄉過來,從她的口吻感覺得出來希望聽到我說「吃藥觀察追蹤就可以了」這樣的醫療建議。但我知道,以她的情況是需要開刀的,我花了很多時間解釋著主動脈狹窄是甚麼疾病,有甚麼樣的症狀及治療方式,並鼓勵她接受治療,是有機會改善症狀及存活的。「我自己住在達仁,沒有錢也沒有車,無法想像要再到數十公里外的醫院接受開心大手術。」她無奈的說著。
交通、經濟、醫療資源、照顧人力是南迴路上居民普遍面臨的醫療課題。在都會區的我們有便利的醫療,到處都有專科醫師及醫療設備健全的大醫院,很難想像同樣在台灣的這個島上,有個長達一百多公里的南迴公路上,沒有半間有病床的醫院,更不用說有次專科診察的醫師和設備了!這邊的居民如果有進一步的醫療需求時,往往需一個多小時的車程到台東市區或是繞到屏東、高雄。而南迴道路交通事故頻繁,也有許多嚴重事故的患者,由於沒有及時的醫療處置而喪命。
在高醫工作的我,面對到心臟科病人,有很多的檢查可以排,也有很多新的藥物可以用,有需要甚至可以做心導管,但在這裡我僅能用問診、身體檢查及基本心電圖做診察,當地也沒有標準的心臟超音波能做心臟功能評估。一開始來的感覺就好像鋼鐵人失去了掌心衝擊光束一樣,喪失了先進的武器,很多習以為常的檢查治療無法派上用場。但相對而言,也有更多的時間能仔細地問診及解釋病情,能讓病人提早發現疾病,轉介他們接受應有的治療;能詳細說明疾病並充分衛教,讓他們對疾病更加了解,我想也算是發揮了專科駐診的價值。
有一個心房顫動的阿婆兩個月前來求診,因不願每次回診都花很長的時間往台東跑,希望能在衛生所追蹤,但衛生所當時並沒有新型口服抗凝血劑能使用(這藥物在CHADS2-VACs分數高的心房顫動患者預防中風是很重要的),因此我勸他回台東馬偕,並和衛生所做了一些心臟科藥物的建議。最近阿婆又來了,出乎意料的快,現在已經能在大武開立新型口服抗凝血劑了,阿婆也很開心她不用再花很多時間去台東了。除此之外,衛生所也非常努力地爭取,不久的將來會有心臟超音波讓居民能做更詳細的心臟評估。
我很慶幸自己能有機會到大武鄉支援,用自己微薄的時間和醫學專業,可以盡到一點點的社會責任和醫療使命。
本院自109年1月1日起,進駐大武緊急救護中心,進一步提升南迴路線的醫療品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