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顫動 (atrial fibrillation) 是目前臨床上最常見的心律不整之一,主要容易導致二大併發症:
(1)形成血栓導致全身性的栓塞,如:中風、心肌梗塞、腸中風及肢體動脈栓塞等;(2)心臟收縮功能受損導致心臟衰竭。根據統計,心房顫動病人罹患中風及心臟衰竭的機率增加4-5倍。心房顫動在藥物治療上以抗心律不整藥物及抗凝血藥物為主。對於經常發作、發作時症狀非常明顯、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或有嚴重副作用之心房顫動病人,可考慮導管電氣燒灼術
(catheter ablation) 作為心房顫動的治療。以下就心房顫動導管電氣燒灼術作簡單的介紹:
心房顫動的成因是由心房組織異常快速的電氣活動,大部分的心房快速電氣活動大多源自於左心房與肺靜脈一帶。因此,電氣燒灼術手術過程中,心臟電生理專科醫師會將導管置入心房中進行詳細定位異常心臟電氣生理訊號後,將治療導管放至左心房及肺靜脈一帶進行電氣燒灼(ablation);進行電氣燒灼術時,須配合三維立體定位系統及電腦斷層影像定位,此電腦系統可將心臟影像作成三維
(3D)立體模型,將心臟電位活動投射在立體圖上。這些立體模型圖可以更快、更準確地找到心律異常的區域,再利用電燒導管放入心臟進行電燒術。
現在使用導管燒灼治療方式有高頻電燒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及冷凍消融(cryoablation)。二者術式間在療效及安全性上目前學術上統計並無顯著差異,主要差別在於使用冷凍治療的手術時間較短,能降低輻射線的照射時間。但目前健保制度並不完全給付冷凍導管在心房顫動上的治療,故需負擔較高的自付費用。
目前陣發性心房顫動燒灼術的急性成功率可達90%,一年後維持正常心律的成功率可達70%,長期復發率約30%;持續性及慢性心房顫動燒灼術由於成因較為複雜,所以導管燒灼術的成功率較差,一年後維持正常心律的成功率為60%,長期復發率約40%。部分慢性心房顫動病人也許必要作第二次燒灼術來控制心房顫動。因為心房顫動燒灼術比較複雜,所以必須由有經驗的心律不整治療中心仔細評估及提供醫療服務,例如電腦斷層影像及食道心臟超音波;治療後,大部分心房顫動的症狀可獲得改善或是完全消失。也有報告指出部分心臟衰竭的病人,經由導管燒灼術有助於維持心臟功能、改善心臟衰竭的症狀及減少再住院率。但是心房顫動的患者依然需要後續長期的追蹤以減少併發症的發生。

圖出處: Cleveland Clinic Journal of Medicine, 2009. 76(9):545.
﹝門診時段﹞
週一上午及夜間,週二上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