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台灣眼疾防治大網絡」專刊
2020.07 第40卷第2期 執行編輯:許淑娟
  回首頁搜尋引擎高醫醫訊PDF文件加入我的最愛高醫網站 
年齡相關性黃斑部病變治療新知
【回本期目錄】
眼科部   高子恩 主治醫師 (109年7月)

年齡相關性黃斑部病變(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是已開發國家50歲以上成人最常見導致視力永久受損的疾病,因年齡增長致黃斑部退化、產生病灶破壞視網膜感光細胞,使中心視力受損。常見症狀有視力模糊、視野中心暗點、視物扭曲變形,甚至色覺改變。估計2020年全球患病人口將達1.9億,因人口老化及生活方式的改變,至2040年,患病人數將超過2.8億。

目前治療濕性(滲出性)黃斑部病變主要為眼球玻璃體腔內注射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包括「樂舒晴」(Lucentis®/Ranibizumab) 及「采視明」(Eylea®/ Aflibercept)。目前國內健保對抗血管新生因子藥物採事前申請有條件有限量的給付。「癌思停」(Avastin®/Bevacizumab)雖非正規用藥,但因藥理作用類似且價格較低而廣被全世界醫師使用,在不符健保給付條件或用罄給付量的病人也是個選擇。醫師會視患者是否符合健保給付標準,選擇適當藥物治療,減少病理性新生血管形成與血管滲漏及出血的機會。病理性新生血管治療後仍可能復發,故需接受長期且密集的治療(每4至8週注射),至視力、黃斑部水腫及滲漏情形受控為止。其他療法尚有光動力治療及雷射光凝固治療等。

為減少患者因頻繁治療所產生的心理、經濟負擔,新藥開發與治療方式研究已顯露了部分曙光:

1.新型抗血管新生因子:

Beovu®/Brolucizumab:於2019年10月獲得美國FDA核准用於濕性黃斑部病變治療,近期的第三期臨床試驗結果(HAWK & HARRIER),注射的間距可拉長至12週。

Faricimab:抑制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A)與血管生成素(angiopoietin 2)。第二期臨床試驗(STAIRWAY)發現,每16週注射Faricimab的治療效果並不比每4週注射Ranibizumab差。第三期臨床試驗(TENAYA & LUCERNE)進行中。

Abicipar:抑制VEGF及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第三期臨床試驗(CEDAR & SEQUIOA)顯示每8週或每12週注射Faricimab,對視力的維持效果不比每4週注射Ranibizumab差。

2.植入型儲藥器系統(Port Delivery System):

Ranibizumab透過裝置在眼內的儲藥器緩慢釋放,第二期臨床試驗(LADDER))中,最高劑量組可達最長15個月才需再次填藥。第三期臨床試驗(ARCHWAY)進行中。

3.基因治療:

ADVM-022:將帶有Aflibercept編碼基因片段的腺病毒載體(adenovirus vector)透過單次玻璃體腔內注射,讓視網膜細胞能產生Aflibercept以期達到治療黃斑部病變的效果,已完成第一期臨床試驗(OPTIC)。

年齡相關性黃斑部病變的治療除藥物外,日常保健、飲食也很重要。

健康飲食:攝取富含葉黃素 (如:菠菜、南瓜)、玉米黃素、維生素C、E的食物,少吃高飽和脂肪及高膽固醇的食物。

口服抗氧化維生素與礦物質(如美國衛生研究院AREDS2建議之葉黃素/玉米黃素合併鋅、銅配方)對於中重度黃斑部病變患者,有減緩疾病惡化效果。

戒菸/避免吸入二手菸:吸菸會增加黃斑部病變的風險3倍以上,且與吸菸量成正比。若戒菸超過20年,其發病的風險將降至與非吸菸者相當。

定期檢查:40歲以上建議每一至二年接受完整的眼科檢查,65歲以上的長者則最好每年檢查一次。

 

 

【回本期目錄】
 
高雄市三民區自由一路100號(地圖) │ 聯絡信箱│網頁維護:kmuj@kmuh.org.tw
高醫醫訊雜誌社 版權所有 © 2013 KMUH All Rights Reserveda 建議使用IE 9.0以上1024×768為最佳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