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醫學大學眼科部於1957年附設醫院成立同年由陳振武教授應創院院長杜聰明醫師之邀請,自台灣大學醫學院南下創辦,至今已近63年。成立次年即完成了台灣首例的先天性青光眼手術。並於1965年與紅十字會董事長吳基福博士一起成立台灣的首座眼庫
-
「紅十字會高雄眼庫」。陳教授更於1983年到1991年首創利用mitomycin-C改善傳統青光眼小樑切除術的成功率。讓原本只有7成左右的成功率提高到9成。目前這項方法已經廣被世界各國眼科醫師採用,陳教授也因此於1991年獲頒「行政院傑出科技榮譽」。種種的創新讓高醫人一直以成為眼科醫師為榮,更以眼疾防治為職志。從此高醫眼科更將此使命向外擴張,除研究進軍世界外,近年來直接照護的範圍已涵蓋整個南台灣。
擴展服務的歷史最早可溯至1985年與台灣省立嘉義醫院建教合作,1986年與台灣省立屏東醫院(現衛福部屏東醫院)建教合作,並支援台灣省立屏東醫院恆春分院眼科。1987年與高雄縣立岡山醫院建教合作,1988年與高雄市天主教聖功醫院建教合作,1998年起更成功的接下高雄市立小港醫院委託高醫經營。經營成果亮眼,成為公立醫院委外經營之典範。之後2006年在院方的領導下持續再與阮綜合醫院建教合作,2010年進一步承攬高雄市立大同醫院。隨後響應政府政策支援偏鄉2012年及2014年分別開始支援衛福部旗山醫院眼科及旗津醫院。2017以後陸續加上那瑪夏、桃源、茂林、杉林
等山區及台東大武衛生所。今年1月1日在衛福部及遠傳電信的協助下正式啟動與台東大武間的遠距眼科門診。就此高醫體系眼科在南台灣已形成一眼疾防治大網絡。高醫岡山醫院開始營運後也更加強化眼科大網絡功能。
網絡中心是學會認定具備八次專科(角結膜、青光眼、小兒眼科與斜視、眼神經、屈光、視網膜、眼窩及眼整形、葡萄膜炎)的高醫大醫學中心眼科。體系醫院(小港醫院與大同醫院)各有學有專長之主治醫師,聯合起來支援各建教醫院及偏鄉各地。彼此轉診照會一氣呵成,民眾不需親到附醫眼科即可接受到醫學中心等級的照護。
本期專刊由體系眼科各層級醫護人員聯合撰寫,就眼睛保養、疾病新知、檢查與照護以深入淺出的方式一一為你道來,期能幫助民眾保健資訊與醫病互助。
﹝門診時段﹞
週一、週三上午 眼科六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