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是一種會導致視神經受損,進而造成視力喪失的眼疾,要防止青光眼對眼睛視力造成無可挽回的傷害,最好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若有高度近視、遠視、眼壓偏高、長期使用類固醇藥物的人及青光眼家族史者,建議定期接受檢查。
臨床上診斷青光眼需要做測量眼壓、眼底視神經、隅角鏡檢查及視野檢查,還有眼底攝影及OCT眼底斷層掃描檢查等項目,來診斷是屬於哪種型態的青光眼及目前的嚴重程度,以利日後治療與控制。
1.眼壓:
是在一般門診就可以簡易篩檢的檢查。大部份人的眼壓大約介於10至21mmHg之間,超過21mmHg就是「高眼壓」,罹患青光眼的機率相對比較高,因為眼壓太高會傷害視神經,造成視力嚴重受損,但有少部分人眼壓超過21mmHg卻未對視神經造成損害,稱為高眼壓症。不過,每個人的視神經對眼壓的耐受能力不同,只測量眼壓不能完全檢查出青光眼,也有些青光眼的病人眼壓正常,但卻呈現青光眼的視神經損傷,所以透過檢查,如果病人同時有視神經及視野缺損異常,即所謂的正常眼壓性青光眼。
2.眼底鏡檢查:
視神經盤凹陷是青光眼患者的典型病徵,直接眼底鏡可以在沒有散瞳的情況下,觀察視神經盤的大小、形狀、顏色及中心凹陷,另外也可看出視神經萎縮的程度。
3.視野檢查:
視野是指眼睛所能看到的空間範圍。典型的青光眼常常會出現特徵性的視野變化,包括視野範圍縮小、缺損或對光敏感度的減少等。另外視野檢查也提供青光眼的追蹤及判斷預後,如定期檢查視野,觀察視野是否逐漸縮小、病情有無惡化,因為青光眼造成的視野縮小與缺損,是從周邊開始,中心視力往往最後才受到影響,光從視力是難以判斷的。
4.隅角鏡檢查:
可以區分為閉鎖型、開放型或續發性青光眼,有助於治療方向。
5.眼底攝影:
可用來記錄視神經盤及神經纖維的影像,做為日後變化的參考依據。
6.OCT眼底斷層掃描檢查:
可提供視神經纖維層的斷層切面影像及厚度數值,青光眼患者於視神經的變化早於視野的變化,因此若視神經纖維層厚度數值減少,可協助提早診斷青光眼,提早接受治療。其客觀的將視神經纖維層數據化,可以協助日後治療的追蹤,也可以增加青光眼診斷的準確性。
眼睛為靈魂之窗,如果能夠早期診斷及治療,則可預防或減緩視神經的繼續破壞,防止失明,所以定期的眼科檢查是必須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