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人生活型態改變,門診中越來越常看到「中廣身材」的甜心爸爸就醫,這類患者往往沒有嚴重不適,導致患者陷於疾病風險而不自知。
根據國民健康署105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40—64歲的男性44.1%腰圍過粗;體重過重(24≦BMI<27)有30.9%;25%有高血壓,國人十大死因中就有6項與肥胖有關,從癌症到三高、心臓病等,肥胖都是最重要危險因子。這類代謝症候群患者因為飲食不均衡、運動量不足等因素,大幅提高罹患糖尿病的風險。資料顯示,臺灣糖尿病人口原本女性較多,這個趨勢自2002年起逆轉為以男性為多,且延續至今,顯示「甜心爸爸」需要更多的關懷與照顧。
糖尿病持續佔據國人十大死因排行第五位,盛行人數已突破220萬,儼然已成為新一代國病。依據2019年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年鑑資料顯示,臺灣每年新發生的糖尿病個案數約16萬人,其中99%是與生活習慣和肥胖有關的第二型糖尿病,而糖尿病盛行率部分,男性較女性高出17%
; 年齡標準化死亡率,男性比女性整整高出61%。因此,「甜心爸爸」的及早診斷更是治療的當務之急。
然而,糖尿病早期診斷不易,由於血糖值在200—300mg/dl並不會有症狀,通常都是高達500mg/dl以上,才會出現多吃、多喝、多尿,體重少的三多一少糖尿病標準症狀,導致許多患者錯過早期治療的機會。其中,有些患者體重雖然沒有明顯增加,但腰圍卻超過正常值(在男性是大於90公分,女性則是大於80公分),而腰圍粗的人,常會伴隨胰島素阻抗,使血糖控制越發困難。呼籲患者在進行血糖監控時,也應注意腰圍管理。
長期放任血糖超標,會引發大小血管病變,進而影響眼睛、腎臟、心血管等器官,值得注意的是,糖尿病主要死因就是併發心臟病,約有二至三成的糖尿病患者會合併心臟病的問題。
此外,有些早期確診糖尿病的患者,也會因為沒有不適症狀而疏忽血糖控制,直到因為中風或心肌梗塞住院後,才驚覺血糖控制的重要性。
糖尿病治療近年突飛猛進,臨床醫師可以使用的武器越來越多樣,無論是新型口服排糖藥「第2型鈉—葡萄糖共同轉運蛋白抑制劑
(SGLT2i)」或注射型的「類昇糖素胜肽受體致效劑(GLP—1
RA)」皆已證實對於心血管有保護作用,歐美治療指引更是從善如流,建議將這些新型的糖尿病治療藥物列為具有心血管高風險糖尿病患者的降血糖首選藥物。
醫病共享決策: 以病患為中心的客製化治療方案,啟動治療簡化模式
「吃藥都吃飽了。」這是過往慢性病患者的心聲,隨著治療進步,人類壽命的延長,慢性病與患者共存的時間越來越長,而糖尿病是在多種身體機轉影響下的疾病,往往無法透過單一藥物達到良好控制,但藥物一多就會降低患者治療順從型,影響控糖成效。
如何透過治療簡化而增加患者治療順從性,並為患者打造客製化治療方案?醫病共享決策(SDM)是目前最廣為人知的解決方法。行之有年的糖尿病照護方案,即是醫病共享決策的重要一環,透過醫師、衛教師、營養師以及藥師的共同照護,協助患者實現與糖尿病的和平共處。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上半年,本院糖尿病患者加入照護方案比例為南台灣醫學中心第一,顯見全院不分科別,全力投入糖尿病照護,協助糖友們活得更好、更久、更有品質。
﹝門診時段﹞
週一、週二、週四、週五 上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