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健康」專刊-祝爸爸節快樂
2020.08 第40卷第3期 執行編輯:李政學.周以和
  回首頁搜尋引擎高醫醫訊PDF文件加入我的最愛高醫網站 
糞便潛血「腸」保健康—談大腸癌篩檢
【回本期目錄】
高雄市立小港醫院 內科   謝孟書 主治醫師 (109年8月)

台灣每年新診斷的大腸癌患者超過1萬5千名,已經連續九年蟬聯十大癌症發生率之首,也高居台灣十大癌症死因的第3位,使大腸癌成為目前大家最受關切的癌症之一。能夠改善大腸癌患者的預後就是必須掌握『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原則。早期大腸癌都沒有特定性的症狀,因此早期篩檢變得格外重要。根據台灣本土研究數據顯示,因出血症狀就醫診斷出的大腸癌患者一半是第三期以上之,經糞便潛血篩檢而診斷出大腸癌的患者中則有一半在第一期以內,因此大腸癌篩檢計畫可以達到『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原則。

常見的大腸癌篩檢工具包含了糞便潛血檢查以及大腸鏡檢查。大腸鏡檢查的好處是診斷率高,且有機會可同時處理大腸病兆,其缺點是屬於侵入性檢查,而且台灣目前沒有這麼多的胃腸科醫師來為每一位50歲以上民眾進行大腸鏡檢查。也因此許多國家都是使用糞便檢查來做大腸癌篩檢。傳統的糞便檢查是使用氧化還原化學法,此方法診斷率低,而且採檢前必須要飲食限制,造成民眾不便,也因此不被推廣。反觀糞便潛血檢測法為免疫法,診斷率高,採檢前不需飲食限制且主要是檢測下消化道病兆,相對方便而準確,一旦糞便檢測為陽性患者,即為大腸癌高危險群,必須要接受大腸鏡檢查確診。根據台灣本土數據統計,糞便陽性患者中,每2位就有1位有大腸息肉,每5位就有1位有進階型息肉,每20位就有1位是大腸癌患者。也因此,糞便潛血陽性患者的大腸鏡確診就變得格外重要。

台灣在2004年開始大規模進行大腸癌篩檢計畫,針對50至69歲的民眾進行2年1次的糞便篩檢,當時的篩檢涵蓋率(真正有篩檢的人口占應該要篩檢人口的比率)為21.4%,追蹤後發現可以下降10%大腸癌死亡率,以此數據推算測出如果篩檢涵蓋率40%時,大腸癌死亡率可以下降 23%,而篩檢涵蓋率60%時,大腸癌死亡率可以下降 36 %。也因為這樣的成效,在2012年6月開始,將糞便篩檢族群從69歲,延長至74歲,而實際篩檢涵蓋率在現在已經達到56.6%。大腸癌死亡率也下降了35%。這樣成功的篩檢計畫成果,已經在許多國際著名期刊發表成為其他國家的學習對象。

最後再次跟讀者推廣目前大腸癌糞便篩檢計畫,只要年紀50歲至74歲民眾,每兩年要做一次糞便篩檢,檢查結果陰性為正常,正常民眾每兩年都需檢查一次。檢查結果陽性為異常,患者必須接受大腸鏡確診。

﹝門診時段﹞
小港醫院:週一、週五 上午門診

 

【回本期目錄】
 
高雄市三民區自由一路100號(地圖) │ 聯絡信箱│網頁維護:kmuj@kmuh.org.tw
高醫醫訊雜誌社 版權所有 © 2013 KMUH All Rights Reserveda 建議使用IE 9.0以上1024×768為最佳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