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健康」專刊-祝爸爸節快樂
2020.08 第40卷第3期 執行編輯:李政學.周以和
  回首頁搜尋引擎高醫醫訊PDF文件加入我的最愛高醫網站 
把夢境化做現實—快速動眼期睡眠行為疾患
【回本期目錄】
神經部   簡靖芳 主治醫師 (109年8月)

50多歲的王先生愁眉苦臉地走進診間,「我兒子說我睡覺的時候會大叫」,「昨天甚至要咬人打人」。王先生表示自己平日身體健康,甚少進出醫院,家人擔心他是不是被鬼附身或是精神異常的前兆,「要不是他們跟我說,我都不知道我有做這些事」說著說著眼眶含淚。

正常睡眠生理

一般人的睡眠由「快速動眼期睡眠」及「 非快速動眼期睡眠」組成。剛入睡時,逐漸進入到「非快速動眼期睡眠」一—> 二—> 三—> 四期,由淺入深達到熟睡狀態,再依四—>三—>二期,由深入淺進入「快速動眼期睡眠」,共約1.5小時,一個晚上完整的睡眠包含了數次上述的週期,而越到睡眠後期,「快速動眼期睡眠」所佔的時間則漸漸增加。

在「快速動眼期睡眠」時,腦波相對活躍,眼球快速的轉動,夢境的產生也在這個階段,而身體的肌張力處於被抑制狀態,因此即使我們夢到被恐龍追,奮力逃跑,在現實中仍是好好地躺在床上。

快速動眼期睡眠行為疾患

快速動眼期睡眠行為疾患即是這個身體的肌張力抑制的機制出了問題,在快速動眼期睡眠期間出現講話和/或複雜的運動行為,通常與夢境相關,持續時間短(少於60秒),嚴重程度不一,可能會很大聲且激動的講話或是跳下床、攻擊床伴或過程中傷害自己皆曾發生。

在國外一項對於203名快速動眼期睡眠行為疾患的研究中,約一半以上的患者意識到自己有睡眠期間的講話或行為:包含打拳(87%),腳踢(82%),跌下床(77%),比劃揮舞(77%)或翻倒床頭櫃(67%)。說話(96%),尖叫(90%)也很常見。
這個疾病平均發生於60—70歲,男性與女性比例約為9:1。目前已知的原因有以下數種:1.與神經退化疾病相關,如巴金森氏症等等,為最常見,若病人合併有一些嗅覺異常、便秘、認知或動作緩慢僵硬等等症狀,則神經退化疾病的可能性增加。值得一提的是,巴金森氏症雖為神經退化疾病,初期對於藥物控制效果大多反應不錯2. 使用抗憂鬱症藥物 3. 少部分的人導因於腦幹相關構造病變。
另外,睡眠中的大叫或是揮打動作除了快速動眼期睡眠行為疾患之外,也還有其他的可能性,例如:額葉癲癇、夢遊、噩夢、睡眠呼吸中止症、週期性肢體運動等等。因此若無法完全靠病史及理學檢查確定時,由專科醫師安排進一步的睡眠檢查對於正確的診斷有其必要性。

若確認是快速動眼期睡眠行為疾患,大多數的人對治療反應都不錯。調整睡眠環境,例如降低床的高度,減低患者於過程中受傷的機會。停用或避免加劇症狀的藥物。藥物治療則以褪黑激素及低劑量苯二氮類藥物為主。

 

 

【回本期目錄】
 
高雄市三民區自由一路100號(地圖) │ 聯絡信箱│網頁維護:kmuj@kmuh.org.tw
高醫醫訊雜誌社 版權所有 © 2013 KMUH All Rights Reserveda 建議使用IE 9.0以上1024×768為最佳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