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中風」專刊
2020.11 第40卷第6期 執行編輯:周秉松
  回首頁搜尋引擎高醫醫訊PDF文件加入我的最愛高醫網站 
心因性腦中風的防治
【回本期目錄】
心臟血管科   高培恒 主治醫師 (109年11月)

黃先生近來走沒幾步就喘,就診時發現有心房顫動,心臟超音波發現左心房擴大,須趕緊治療。不過他一聽說要服用抗凝劑預防中風,擔心會有出血的問題,就自行停藥。數十天後,黃先生突然口齒不清、嘴歪眼斜,就醫後磁振造影發現大腦有多個缺血病灶,神經科醫師確診為缺血性腦中風,並高度懷疑為心因性腦中風。

腦中風的種類依成因粗分為兩大類:出血性以及缺血性。心因性中風是缺血性中風的一種,成因如下:

部 位 心 房 心 室 瓣 膜
病 因 1.心律不整:
  心房顫動
  心房撲動
2.左心房血栓
3.心房黏液瘤
4.先天性心臟病:
  開放性卵圓孔
  心房中膈缺損
1.心室瘤
2.急性心肌梗塞
3.擴張性心肌病變
1.瓣膜狹窄
  二尖瓣(主要)
  主動脈瓣
2.植入人工瓣膜
3.心內膜炎

診斷心因性中風須藉助影像檢查(特別是超音波),有時候甚至得安排經食道超音波,以確定心臟存在血栓。心房顫動是較為常見的心律不整,是心因性血栓的主因。心房顫動與老化有關,在台灣60歲以上人口有4%,80歲以上更高,有10%左右罹患此症。除了高齡,高血壓、糖尿病、肥胖等也是危險因子。所以除了請神經科醫師治療腦中風外,還要請心臟科醫師協助搜尋心臟是否存在血栓,並尋找原因。

診斷心房顫動,發作的當下可以立刻以12導程心電圖記錄,或者安排更長時間的觀察,例如廿四小時連續型心電圖監測(Holter ECG),或是手腕式連續心電圖,將心電圖儀濃縮至手錶一般的穿戴式裝置,雖然導程較少,但是可以更長時間的觀察,當患者自覺心悸時,按壓裝置,即可紀錄當下之心電圖。

心房顫動約佔心因性中風的 50-69%,產生中風的機率增加5倍以上,若同時罹患其他心血管疾病,則風險更高。因此,初次出現心房顫動的病人都需要評估,以決定治療的策略。阿斯匹靈約可減少20%的腦中風機會,而口服抗凝血劑則能下降六成腦中風的機會。因此現今抗凝血藥物的角色更加吃重,然而其也帶來出血的風險,較嚴重的比如顱內出血等等。目前專家們研擬出數種量表,例如CHA2DS2-VASc 量表評估中風的風險,HAS-BLED量表評估出血的風險,以確定服用抗凝血藥物所帶來預防中風的好處,多於出血導致的壞處。目前新型的口服抗凝劑安全性大為提升,同時本院還備有解藥防患未然,藥學部的臨床藥師也提供諮商,避免病患的誤解。

藉由心臟科醫師偵測血栓與心房顫動、神經科醫師腦中風的治療、藥師的衛教,希望減少中風的發生率及嚴重度。

 

 

【回本期目錄】
 
高雄市三民區自由一路100號(地圖) │ 聯絡信箱│網頁維護:kmuj@kmuh.org.tw
高醫醫訊雜誌社 版權所有 © 2013 KMUH All Rights Reserveda 建議使用IE 9.0以上1024×768為最佳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