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中風」專刊
2020.11 第40卷第6期 執行編輯:周秉松
  回首頁搜尋引擎高醫醫訊PDF文件加入我的最愛高醫網站 
腦部小血管病變之診斷及治療
【回本期目錄】
腦中風中心   周秉松 主任/助理教授 (109年11月)

80歲的林阿公,患有高血壓已超過10年。過去因自覺身子硬朗,故日常生活並未規律測量血壓及服用高血壓藥。然而,家屬發現,林阿公在近三個月記憶變差、講話不清楚且步態不穩,家人以為林阿公年紀大退化了,並不以為意。某一天早上,家屬覺得林阿公怎麼很晚了還沒起床,到房間查看,發現林阿公躺在床上無法起身,臉歪嘴斜且講話極為模糊,送到醫院檢查後,才知道林阿公的腦部已經有嚴重小血管病變,並且發生了急性腦梗塞。

什麼是腦部小血管病變?

腦部小血管病變是指由於各種病因影響腦部小血管,所導致的一系列臨床症狀。最主要的危險因子是年紀大、高血壓以及類澱粉蛋白血管病變。臨床表現通常不知不覺間發病且惡化緩慢,症狀通常不具特異性,包括認知功能障礙、口齒不清、步態異常、尿失禁及情緒障礙,有些患者甚至無任何症狀,因此在察覺及診斷上具困難度。臨床上常見因日益惡化之認知或生活功能障礙而就診,經檢查後才發現已是中等嚴重度以上之腦部小血管病變。此類患者若沒有適當的治療及預防,腦部小血管病變將會增加腦中風、失智症及各種疾病死亡率之風險。

腦部小血管病變之診斷

腦部小血管病變之診斷需利用腦部影像學檢查,其中以磁振造影對診斷之敏感性最高。腦部小血管病變在影像上主要表現為腔隙性腦梗塞、腦部白質病變、腦部微出血以及血管周圍間隙擴大。不同種類的腦部小血管病變會有不同種類腦中風之風險,對於後續治療決策也會有不同之影響。

腦部小血管病變之治療

腦部小血管病的惡化是可以控制及預防的,疾病前期早期發現及早期介入治療是預防後期產生認知功能及生活功能障礙的關鍵。目前主要的治療策略為控制腦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及預防腦中風。危險因子的控制是多面向的,包括健康的飲食習慣、戒菸、減重、常規身體健康檢查、以及三高患者規律控制血壓、血糖和膽固醇。

另外,對於已有腦中風病史之腦部小血管病變患者,抗血栓藥物治療以預防二次腦中風是被建議的。然而,腦部微出血卻可能增加抗血栓藥物相關腦出血之風險。如果認為抗血栓藥物的獲益大於風險,應持續抗血栓治療。若患者因腦部微出血使抗血栓藥物相關腦出血之風險增加,在選擇抗血栓藥物之種類及其治療時間皆需有更進一步之考量。

腦部小血管病變雖然一開始發生時間不明顯且症狀輕微,但會隨著時間逐漸累積,積少成多,症狀也越來越嚴重。因此,在有高風險腦血管疾病之族群,尤其是老年人,應提高警覺,在症狀初期即就診,以期能提高後續治療及預防之效益。

﹝門診時段﹞
週一夜診、週二下午、週四下午

 

【回本期目錄】
 
高雄市三民區自由一路100號(地圖) │ 聯絡信箱│網頁維護:kmuj@kmuh.org.tw
高醫醫訊雜誌社 版權所有 © 2013 KMUH All Rights Reserveda 建議使用IE 9.0以上1024×768為最佳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