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中風」專刊
2020.11 第40卷第6期 執行編輯:周秉松
  回首頁搜尋引擎高醫醫訊PDF文件加入我的最愛高醫網站 
來源不明之栓塞型中風(ESUS)的診斷及治療
【回本期目錄】
神經部   何柏陵 助理教授 (109年11月)

冬季是腦血管疾病好發的時節,身處在晝夜以及室內外溫度差異變化大的環境中,年長者和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患者,更需多加留意腦中風的防治。瞭解腦中風的致病原因和發生機轉,對於血管病變的危險因子加以適當控制,是臨床治療腦中風相當重要的範疇。

傳統的腦中風危險因子,除了年齡、性別、種族與家族病史是無法改變的之外,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心律不整、肥胖及缺乏運動、抽菸、飲食失衡等不良生活習慣,是較為大家廣泛熟知的。臨床醫師經由抽血檢驗、腦部影像和心電圖檢查,可以協助大部分的腦中風病患找出主要的致病成因。然而,仍有少部分缺血性腦中風的病患,經由詳細檢查卻仍無法找出確切病因。原因不明的腦中風(cryptogenic stroke)當中,排除了尚未完整評估的腦中風,或者具有兩個以上病因而難以判定者,可歸類為來源不明之栓塞型中風(Embolic Stroke of Undetermined Source,簡稱ESUS)。

ESUS的簡單定義,可以方便歸納為「三不一沒有」:(1)不是腦部小血管堵塞(2)不是顯著的(超過50%)顱內外大動脈粥狀硬化狹窄(3)不是主要的心因性栓塞,以及(4)沒有其他特定導致腦中風的病因。專家學者建議ESUS的診斷,須經由一系列包含腦部掃描、連續心電圖、心臟超音波、頸動脈及顱內血管超音波,或是血管攝影檢查,並排除凝血功能異常、血管發炎、自體免疫疾病、動脈剝離或其他遺傳性血管病變,方能加以確立。

根據近年來系統性調查,ESUS的發生率約略可佔整體缺血性腦中風的9-25%。研究分析顯示,ESUS患者相較於其他腦中風次分類類型的病患年齡較輕,中風症狀嚴重度也較輕微,長期追蹤雖然死亡率較低,但中風再復發率卻較高。目前對於ESUS的藥物治療,如同腔隙性梗塞(lacunar infarction)和大動脈粥狀硬化,首選仍然是建議使用抗血小板製劑;但有許多可能的心因性栓塞,可以考慮使用口服抗凝血劑來作為腦中風的次級預防。雖然近年來的大型臨床試驗顯示,新型口服抗凝血劑(new oral anticoagulants, NOACs)於ESUS的主要療效不如預期顯著,但相關試驗結果也提供了將來治療研究的發展方向。

ESUS潛在的病因相當多樣化,可能為隱蔽而尚未被察覺的陣發性心房顫動、心臟結構缺陷(例如卵圓孔閉鎖不全或心房中隔缺損)、來自於腦部血管不穩定的潰瘍斑塊或是主動脈弓粥狀斑塊剝落等。專家學者建議對於ESUS的進階診察,應盡可能發現其潛在病因,將來源不明之栓塞型中風ESUS轉而視為ESPS(Embolic Stroke of Possible Source),對症下藥以選擇最佳抗血栓藥物治療,以期達到最理想的療效。

﹝門診時段﹞
高醫:週四上午、週四夜診、週五下午
大同醫院:週三上午
 

 

【回本期目錄】
 
高雄市三民區自由一路100號(地圖) │ 聯絡信箱│網頁維護:kmuj@kmuh.org.tw
高醫醫訊雜誌社 版權所有 © 2013 KMUH All Rights Reserveda 建議使用IE 9.0以上1024×768為最佳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