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8日,馬斯克的Neuralink團隊發表了一項驚呼世人的研究成果:藉由在一隻叫做「葛楚」的豬腦袋裡種植晶片,即可量測大腦的電流訊號、得到一系列的腦波訊號,即為腦電圖
(Electroencephalography,
EEG),並期許未來可以藉由腦波判讀、解讀大腦的一系列反應機制,實現用大腦控制物品、治療癱瘓的終極目的,讓大家留下不少深刻的印象。
實際上,腦電圖已經廣泛在腦神經科學被大量應用,並且已經找出不少訊號的特徵分別對應人體的不同生理現象,其中一項便是腦中風導致的癱瘓現象。台灣每年約有一萬七千人因腦中風而導致日常生活失能,是成人殘疾第一要因,更是使用健保資源的前三名。腦中風患者還得接受長期的復健,由治療師引導進行各項重複的動作訓練。然而,腦中風正是因為腦部的血管梗塞導致缺血性病變損傷,或血管破裂溢血導致腦組織損害,因而要藉由其他正常腦區的訓練,以替代原本的神經連結。
但每一位腦中風患者的情況並不一致,各有不同的腦組織損害區域,影響的大腦功能及動作表現也不同。過去這個問題並無法被實際解決,只能藉由腦部影像學檢查直接了解大腦受損區塊,對於復健過程需要連續監測患者的動作進展與腦組織損害回復或受到刺激的區塊,極為不便,復健訓練的模式主要也以動作功能導向做調整,但這個做法並不精確,也無法明確評估復健訓練是否適當反映在受傷的大腦組織區塊或周遭組織,導致許多腦中風患者積極地復健,卻可能無法達到症狀的改善,因此有能夠精確診斷並提供復健方式引導的工具是相當必要的。
而腦波偵測主要分為侵入式與非侵入式兩種方式。侵入式腦波偵測得進行手術,有傷口感染的風險,並不適合用於一般腦中風的病患身上。而過去非侵入式腦波偵測得要施打導電膠,並接上大量的線路於頭頂,前置工作漫長且非常不適合進行復健運動,無線腦波偵測儀可藉由復健時量測腦中風患者的腦波並做出分析,治療師可適時偵測並調整復健方式,針對不同的中風病患找出個別最適當有效的復健方式,可使復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腦波帽以可攜方便為目的,藉由耳罩式耳機的外型結合腦波的量測,可直接穿戴,非常適合居家使用、進行居家自主的復健訓練,同時藉由濕式海綿電極的使用,可不需要塗上不易清洗的導電膠,沾水即可進行腦波量測電極的使用。
近年來精準醫學的概念逐漸普及,藉由對症下藥、精準治療患者的病癥,可以大量減輕患者生理上的負擔。在復健的過程引入腦波的偵測、找出最有效率的復健方式,也可謂精準醫學概念的實現!

﹝門診時段﹞
時段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上午 |
●新高 |
●高醫 |
●大同 |
●高醫 |
|
●輪診 |
下午 |
●高醫 |
|
|
|
|
|
夜診 |
|
|
●高醫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