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日趨嚴峻,全球罹病人數突破五千萬人,死亡人數目前將近一百二十四萬人,面對疫情的高升,簡易有效率及精準專一靈敏的臨床檢測,有助於疫情管控也保全充足醫療照護體系能量。
現今有兩種主要的COVID—19診斷方法:
(1)分子生物學技術檢測:目前用於篩選COVID—19的標準方法(gold
standard)主要是使用反轉錄聚合酶連鎖反應分析(rRT—PCR),放大人體檢體內的病毒核酸片段。臨床上可使用多種臨床標本進行檢測,包括支氣管肺泡灌洗液、痰、鼻咽拭子、糞便或血。
(2)側向流免疫層析試紙測定法:這是一種常見的快速篩檢方法,常以快篩試紙的形式在患者樣本中檢測針對特定病毒(例如SARS—CoV—2)的抗體或抗原進行檢測,由於人體受病毒感染會於體內產生抗體,因此使用這樣的快篩試劑檢驗抗體可提供受測者是否曾經被感染之資訊,掌握被感染的人數,有助於追查社區感染的狀況。
但兩種方法各有優缺點,rRT—PCR敏感性、特異性皆十分優秀,但操作需依賴於昂貴的設施,訓練有素的工作人員,並且通常很耗時,使未經檢驗的潛在病例數量迅速增加,並在疾病預防工作中開了一個防疫漏洞,此外,前往臨床環境進行測試會增加疾病傳播的風險,並給資源有限的醫療保健系統增加壓力;側向流免疫層析快篩法速度快,較不受地域及設備限制,但常有偽陰性、偽陽性較高的問題。由於這些原因,必須開發出可供選擇的,快速,廉價,易於使用且敏感的COVID—19診斷工具,在協助臨床診斷、保全醫護能量方面具有極大的幫助。
在疫情發展期間,小港醫院團隊與神光晶片公司合作,共同以神光晶片微縮光譜技術打造了COVID—19
IgG/IgM抗體微定量分析平台。微縮光譜技術立基於我國創新的技術發展,將傳統大型光譜儀縮小成為指甲大小的光譜晶片,利用這體積的縮小將生化快篩測試、光譜檢測及無線傳輸等資訊、通訊技術整合構成手持式抗體抗體微定量分析平台。
手持式抗體光譜微定量分析儀以光譜全波段(350—1100nm)掃描抗體快篩試片,將快篩試片上肉眼無法判讀的抗原抗體反應以光譜晶片進行判讀,將偵測極限較肉眼判讀推前將近100倍,有效降低偽陰性,成為一個手持可攜式、簡易快速分析、高專一性/靈敏性/高特異性的COVID—19
IgG/IgM抗體微定量分析平台。因為該手持抗體光譜微定量分析儀的輕便可攜特性及可隨到隨檢且快速的優勢,省去了等待PCR的大量時間,結果可即時傳輸雲端進行大數據整合,提供疫情預警分析使用,可協助醫療照護能量分流與因應疫情決策,對於防疫人力壓力的減輕有很大的幫助,有效防堵防疫漏洞。

|